双人舞《羽翼下的晴空》。通讯员供图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琳 范天汝 通讯员常静 江盈)8月18日下午,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上,来自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的听障舞者朱之怡与戴鑫,以一支饱含深情的双人舞《羽翼下的晴空》,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这对特殊舞者的每一个旋转、每一次托举,都凝聚着数月打磨的汗水,更彰显着残障群体突破局限、拥抱生活的生命热忱。
演职人员采访视频。编辑郝琪剪辑
五月淬炼:从校园排练到全国舞台
演出现场。通讯员供图
今年初春,学校萌生了编排双人舞报送全国汇演的想法。向武汉市残联汇报了编创的想法后,残联领导特别支持,并邀请武汉市歌舞剧院编导团队的熊伟、陈彦杰、罗佳祎三位编导和学校共同创作。3月构思蓝图,4月进入白热化打磨阶段,5月18日完成校内录像,5月20日顺利通过全国初赛。《羽翼下的晴空》的诞生之路,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15岁的朱之怡与17岁的戴鑫,是这支舞蹈的主角。为确保呈现节目最好效果,特别设置AB角,两组舞者在良性竞争中互教互学、切磋琢磨,用纯粹的善意诠释着“同行者”的意义。“这群孩子心里干净得像块水晶,总想着为别人搭把手。”副校长杨小玲的话语中满是欣慰,这份纯真也成为舞蹈最动人的底色。
以舞为镜:照见成长里的深情守望
双人舞《羽翼下的晴空》。通讯员供图
《羽翼下的晴空》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扎根于真实的生命体验。舞蹈以听障女孩朱之怡的成长轨迹为蓝本,用肢体语言搭建起通往听障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
舞台上,朱之怡饰演的角色从懵懂孩童步入青春期,听力障碍曾让她困惑于世界的不公,在意旁人的目光,与父母间筑起隔阂。而戴鑫饰演的父亲,始终是她身后沉默的“羽翼”:在她落泪时轻拍后背,带她触摸春风里的花香鸟语,用无言的守护撑起一片晴空。时光流转,当“父亲”两鬓染霜,“女儿”终于读懂那份深沉的爱,转身成为支撑父亲的力量,携手走向远方。
“当你看到父亲的两鬓已经斑白了,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去拥抱你的父亲,心疼与感激会从心底涌到眼眶。”杨小玲这样指导朱之怡捕捉角色的情感脉动,让舞蹈成为跨越无声世界的情感载体。
破茧之路:用智慧与坚韧拆解难题
双人舞《羽翼下的晴空》。通讯员供图
对听障舞者而言,排练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为帮助她们精准记牢动作,老师们想出“故事记忆法”。“你看小鸟飞得多美”一句话,就让飞翔的动作深深刻进脑海。节目排练教师杨杉也时常根据舞者特点进行动作的微调,力争让每个姿态都既符合艺术表达,又契合她们的身体节奏。
节奏把控是另一道难关。“先讲透节拍强弱,再练眼神落点与呼吸频率,让身体形成自然韵律。”该校毕业生李鑫如今回到母校任教,负责基本功训练的他,用耐心帮孩子们打磨动作。
舞蹈中多次出现的托举动作,是视觉亮点,更是默契“试金石”。饰演父亲的舞者需将同伴稳稳扛在肩头、托向空中,这不仅考验力量,更依赖心照不宣的配合。“做动作前一起默数节拍,跳舞时紧盯对方的呼吸节奏,让两个人像一个人一样发力。”杨小玲说,无数次磨合中,孩子们懂得了“同频共振”不仅是舞蹈技巧,更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连接。
日复一日:用执着雕刻完美瞬间
演出现场。通讯员供图
舞蹈动作框架在两周内就已定型,但从4月到8月,舞者们从未停歇。每天上下午各练三四个小时,课余时间还要反复巩固,连落地时脚的位置稍有挪动,都要重复练习七八遍直至精准。“舞蹈的美,就藏在毫厘之间的准确里。”老师的话,被孩子们刻进了每日的汗水里。
在杨小玲看来,这场历练早已超越艺术本身:“让她们在舞蹈里体会真情,学会感恩,这才是最珍贵的成长。”
以梦为翼:让热爱成为生命的底色
演出现场。通讯员供图
对朱之怡而言,舞蹈是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当被问及未来想考取哪所院校时,这个15岁的女孩虽未给出确切答案,眼中却闪烁着笃定的光芒。那份对舞蹈的热爱,早已冲破无声的壁垒,成为照亮前路的星光。
舞台落幕,掌声不息。《羽翼下的晴空》向众人展示,生命的力量从不因缺憾而削弱,那些在困境中生长的热爱与坚韧,终将化作羽翼,载着每个追梦者飞向属于自己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