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左乙辰 通讯员 彭斌、石燎、陈帅)7月23日,赛迪顾问发布2025赛迪全国百强县市榜单,大冶位列第53位,较上年再进2位。自2017年大冶首次跻身该榜单(位列第82位)后,已实现九年九进位。
全国百强持续争先进位的背后,是大冶在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浩瀚长卷上,交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厚重答卷。
一组组硬核数据,彰显出大冶高质量经济发展与高水平环境保护共生共荣的鲜明底色。以2024年数据为例:2024年大冶全域口径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和12.3%;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连续两年优良率均达100%;县域优良天数比率达86.8%,为近四年最好水平。
织密“智慧天网”,以“数治”精度守护蓝天
近年来,大冶市靶向施策,精准防控,多拳出击组合发力,实现大气环境持续改善。大冶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管控,专家团队指导帮扶,实现了大气污染全领域监管、全过程治理、全方位防控。
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促进污染防治全面提升。抓好工业企业污染管控、强化面源污染管控、持续开展移动源污染管控,提出了“一张网、一平台、一链条”管控技术方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信息化统一环境监管体系。
大冶市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颗粒物激光雷达扫描等,建成了覆盖全域重点区域的“监测—分析—处置”全链条闭环体系。聚焦“五尘”“三烟”“三气”污染,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推动防治工作无死角、全覆盖。
科技赋能让治理更精准,开展全市涉VOCs企业专项治理,逐个对100余家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30余个建筑工地常态化实施“6+2”措施(工地围挡标准化、进出道路全硬化、车辆冲洗制度化、降尘喷淋经常化、裸露土地覆盖化、垃圾处理规范化;推广工地扬尘视频监控系统和工地扬尘设施监测系统),从源头上遏制扬尘。
源头治理方能釜底抽薪。近年来,大冶不断强化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帮扶企业谋划大气污染防治项目23个,争取大气污染防治资金14594万元。大冶市开展石灰(冶金灰)行业专项整治,通过升级改造、转型发展、关停取缔,引进并采用国内外一流工艺装备,将全市石灰(冶金灰)企业122座窑炉,淘汰改造为74座工艺先进、环保节能型炉窑,从根本上削减污染存量。
通过不断强化日常环境监管,督促企业完善污染防治设施,新增污染治理设施,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完成国家认定减排量:化学需氧量10929吨、氨氮1320吨、二氧化硫31082吨、氮氧化物13340吨、挥发性有机物312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减排”答卷。
专项执法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冶37次“送法入企”、53家企业的难题得到解决。在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的加持下,大冶查处行政处罚案件803起、移送刑事案件12起,彰显着“零容忍”的态度。
按照严格执法与温情帮扶的原则,通过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集中整治、精准打击,有效遏制潜在风险。截至5月27日,大冶“四大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开展现场检查企业21家次,发现问题110项。目前,已整改23个项目,其余项目正在整改之中。
绿色出行一小步,蓝天白云一大步。如今,这套“科技+制度+协同”的组合拳已见实效:仅2024年8月份,大冶空气优良天数达31天,优良率100%,位列全省第一。
重塑“产业筋骨”,以绿色转型激活生态动能
在大冶,蓝天保卫战的号角与产业转型的步伐始终同频共振。这座承载着4000年冶炼文明的县域,曾因“五小”企业的无序扩张而深陷“生态赤字”的困局——巅峰时期,1000余家小煤矿、小冶炼厂如星点密布,燃煤与冶炼产生的烟尘让天空常年被灰霾裹挟,曾经的“工业印记”渐渐成了“环境隐痛”。
2008年3月,大冶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正式开启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的转型新历程。同一时间,市政府出台全省首部《“五小”企业整治和问责管理办法》,并落实“十个一律,六个到位”整治标准,加大“五小”企业取缔拆除工作力度。
一直以来,大冶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从未动摇。2008至2014年间,大冶取缔“五小”企业941家,拆除生产设备2000多台套。
为全面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大冶聚焦钢铁、水泥、冶金灰、模具钢、砖瓦等行业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扩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规模,深化工业炉窑、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
技术改造成为污染防控的关键抓手,大冶通过工艺升级和设备更新减少污染物排放。仅2024年,大冶就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85个,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大冶市新冶特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封闭式料场和废气处理系统,成为湖北省首批环保绩效A级企业;湖北冯家山硅纤有限公司引进德国先进工艺升级生产线,将300元/吨的原矿石加工成8000元/吨的超细硅纤维,实现“卖资源”到“卖技术”的跨越。
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上,大冶始终以空气质量全面改善为核心目标,积极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在金山店镇永丰村大唐湖北新能源事业部大冶光伏电站,19万块光伏板年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约1.3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4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26吨,减排效益显著。
走进金湖街办姜桥制氢工厂,电解槽里光伏发电的绿色电能正将水电解成纯度达99.99%的氢气。该厂采用“电网+光伏”复合供能模式,年可减少传统能源消耗31%,初步已形成制氢、储氢、加氢、用氢完整的产业链条。
与姜桥制氢工厂配套的全国首个岩洞储氢技术科研中试项目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岩洞氢储能系统开工建设,标志着国内岩洞储氢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曾经的废弃矿山,将变身为“氢能仓库”。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绿色是县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底色。上半年,大冶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1.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2%,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质效双升的良好局面。
凝聚“全民共识”,以常态化践行定格“大冶蓝天”
蓝天之下,你我同在;清新空气,人人有责。近年来,大冶在打好蓝天保卫战中,制度先行筑根基,高位统筹聚合力。
在政府职责层面,大冶坚持“以结果论英雄”的导向,出台行动方案、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体责任,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构建起“市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落实”的三级治理体系;实行“月通报、季考核、年考评”制度,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由市纪委监委约谈主要负责人,形成共抓大气管控的强大合力。
在行业治理层面,大冶推进工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优化施工工地、道路保洁作业;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防控露天禁烧,排查整治餐饮油烟……
作为大冶钢铁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冶华鑫实业有限公司投入3.2亿元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粉尘排放浓度从30毫克/立方米降至10毫克/立方米以下,年减排颗粒物1200吨。
位于保安镇的大冶市尖锋水泥有限公司,通过多项技改,实现了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的超低排放,花园式的厂房,干净、整洁,让人耳目一新。
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清洁能源,建立光伏电站,积极优化生产工艺及采用高效设备,实现了节能减排,2024年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
在能源利用方面,2019年大冶市新购纯电动公交车100台,累计购置新能源公交车数达369台,实现全市新能源公交车替换100%;2025年4月,大冶33路公交线首批12辆氢能源公交车上路。
位于大冶东高速路口附近的综合能源站是氢能公交的加氢站,是湖北首个“近零碳”绿色能源站,集加氢、加油、充电和综合服务为一体,每年可提供750吨绿氢加注,是湖北省目前加注能力最大的加氢站。
在民间发动层面,大冶广泛宣传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结合“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节点,制作大气污染防治专题节目、公益广告,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社会节能降耗意识。
开展环保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建立健全公众监督举报机制,设立专门的举报热线、网络举报平台等,鼓励公众对身边的大气污染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傍晚的大冶红星湖畔,散步的市民指着天边的晚霞:“以前净是灰蒙蒙的,哪见得着这透亮的天空?这才是大冶该有的颜色!”
从“一矿独大”到“多元共生”,三十年转型路,大冶人用奋斗把“矿冶灰”调成“生态蓝”,让蓝天从奢侈品变成日常风景,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清新空气获得感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