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涛 通讯员:吕惠、 宋蒙)室间隔是挡在左、右心室间的一面“墙”,保证两边血液各行其道,一旦这个“承重墙”发生破裂穿孔,血液流动状态失衡,就可能导致生命的消亡。
近日,54岁的葛先生就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室间隔穿孔,游走在生死边缘的他来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主任华正东采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结合外科技术的创新疗法,在其入院仅一周后就通过手术修补了心脏“破洞”,大大缩短了手术等待及术后恢复时间。据悉,葛先生在术后第五天便转到了普通病房。
葛先生与医护人员合影 通讯员供图
九死一生!突发心梗致心脏穿孔
家住河南的葛先生是一名汽修师傅,平日里一向身体健康的他,一个多月前开始间断感到胸痛。由于症状很快就能缓解,葛先生起初并未在意,直到最近胸痛愈发频繁,到了夜不能寝的地步,这才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后室间隔穿孔,随即实施了支架植入术。然而危机并未解除,近日他又突发循环不稳定,被转运至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进行救治。
“葛先生突发心梗延误了治疗,细胞坏死后让原本很坚韧的心肌组织变成‘豆腐渣工程’,心脏收缩产生的压力击穿了脆弱的心肌,发生了心脏穿孔。”华正东主任介绍,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罕见且致命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死亡率高达90%,往往会迅速导致全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以至死亡。
进一步完善检查后发现,葛先生不仅出现了心衰、心包积液、心源性休克,其心脏的三根主要血管也都严重堵塞。多种问题集于一身的他,心脏可以说是“千疮百孔”,通过手术封闭住室间隔穿孔是挽救其生命唯一的有效方案。
减少等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据了解,传统治疗室间隔穿孔主要有外科修补手术和介入封堵术两种方式。然而,刚刚穿孔的心肌组织,严重坏死水肿,组织强度不够,甚至可以用“烂糟糟”形容,若实施外科修补手术,如同在“豆腐”上去缝一个补片,手术难以完成;此外,随着病情的进展,坏死的组织还会持续溶解,导致撕裂进一步扩大,若实施介入封堵术,封堵伞日后也很可能会脱落。
“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无论是外科修补还是介入封堵,都会等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做。术前等待的时间越长,需要缝合的地方会越结实,发生术后撕裂的风险越低。”华正东主任称,通常外科修补要等三到四周,介入封堵也要等上两周才行,过程中患者一旦出现循环崩溃、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险情,需置入IABP或ECMO进行辅助,治疗费用巨大,不少患者因难以承受而放弃治疗,有的甚至没等到手术就已经死亡。
为了减少葛先生的等待时间,及早手术赢得一线生机,同时尽可能帮助其节省开支,华正东主任带领心外科团队反复讨论、细致评估后,决定采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结合外科技术的创新疗法,修补葛先生心脏上的“破洞”。
双剑合璧!创新疗法高效补“心墙”
“针对室间隔穿孔的患者,过去的方法是要么做外科修补,要么做介入封堵,这次我们创新性的将这两个手术放在一起做。”华正东主任表示,这种创新疗法目前在国内开展的并不多,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是湖北省首个实施该技术的医疗机构,自今年正式引进以来,已成功完成数例,这些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都从原来的二至四周,缩短到了几天,且基本都在术后10天左右康复出院,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8月7日,在葛先生入院的第七天,手术正式开始。术中,华正东主任先通过介入方式,在室间隔穿孔处置入一枚封堵伞,再利用外科技术,在相对健康的心肌上缝合补片,成功消除了左、右心室间的异常分流,最后在闭塞的血管搭建了两条“新通路”,恢复了心肌供血。至此,葛先生“一波三折”的心脏总算是“修缮”完成,手术历时近4个小时顺利结束。
在双重保护之下,葛先生既避免了术后封堵伞活动导致缺损再通,再次引发心衰或循环崩溃的可能,同时也避免了残存血流来回摆动导致补片撕脱的情况出现。这种强强联合的治疗手段,大大缩短了手术等待及术后恢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手术后的葛先生恢复迅速,术后第五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
据悉,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每年都会接诊几十例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同时,也一直不断精进自身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诊疗方法,力求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只要心梗后室间隔穿孔诊断明确,没有明确的手术禁忌症,我们就可以采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结合外科技术的这种创新疗法,大大缩短我们的治疗时间。”华正东主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