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社会加速演进的当下,空巢、失能、独居老人数量持续攀升,“做饭难、吃饭愁”已成为牵动千万家庭的民生痛点。老年助餐服务的出现,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抓手,承载着万千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已然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它不仅能减轻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照护压力,更能打通社区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养老服务真正贴近老人生活,其背后彰显的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民生温度与制度善意。
近年来,各地对老年助餐服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让“暖饭碗”照进现实。陕西省神木市迎宾路街道以“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服务480余名老人,实现饭菜10分钟内直达社区助餐点;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构建覆盖25个社区的“15分钟助餐服务圈”,餐品价格较市场价优惠40%-60%,更推出“慢病管理套餐”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四川省大竹县依托机关食堂建设中央厨房,以“明厨亮灶”和“五方筹资”机制建设助餐点,服务覆盖近4000名老人。这些实践证明,老年助餐服务不仅有需求、有市场,更能通过科学运营实现落地,为千万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然而,在亮眼成效背后,“一时热、难长久”的隐忧逐渐显现。不少社区助餐点初期门庭若市,但短短数月或一年后,便因“缺钱、缺人、缺监管”悄然停摆:有的过度依赖政府一次性补贴,补贴到期后受食材涨价、人工成本上升影响陷入“入不敷出”困境;有的服务模式僵化,固定套餐难以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导致就餐人数持续减少;还有的因监管缺失,出现食材来源不明、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透支了老人与家属的信任。这些问题若不及时破解,不仅会造成前期投入浪费,更会冷却老年人对民生服务的期待,让“暖饭碗”再度变凉。
让老年助餐跳出“一阵风”困境,实现“活下来、火起来”,关键要构建“多方发力、市场运作、监管护航”的可持续体系。供给层面需打破“政府单打独斗”模式,建立“多元投入池”。政府可将助餐服务纳入养老服务专项预算,给予常态化补贴,同时通过税费减免、场地优惠等政策,吸引餐饮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可引入“中央厨房+社区驿站”模式,通过集中采购降低食材成本,借助统一配送提升服务效率。
运营过程中要精准平衡“公益性”与“可持续性”,规避“全免费”或“高收费”两个极端。推行“基础餐+个性化餐”的阶梯定价机制:对特困、失能老人提供免费基础餐,普通老人按成本价收取5-8元,对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15-20元的定制餐,既保障公平,又弥补部分成本。同时联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互助机制,既降低人工成本,又培育“互助养老”的社区氛围。
监管环节必须为助餐服务装上“透明锁”。一方面,可搭建“智慧助餐”平台,实时公示食材来源、检测报告、每日收支明细;另一方面,社区可联合居民代表、人大代表、营养师等组建监督小组,定期检查餐品质量与卫生条件,对不合格助餐点实施限期整改。唯有让每一分投入、每一份餐食都“晒在阳光下”,才能筑牢信任基石,让老人吃得放心、家属安心。
老年助餐服务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期民生工程”,而是关乎晚年幸福的“长期养老支撑”。当助餐服务形成稳定供给、灵活运营、严格监管的闭环,既能让千万老人餐餐有热食,更能为社区养老筑牢“食”力根基。民生服务的温度,不在一时热度,而在长久守护——让老年助餐持续“暖”下去,正是“老有所养”最质朴的注脚,更是银发时代民生承诺最坚实的回响。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威(武汉市江夏区)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