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威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8月1日上午,“红色精神荆楚行”巡展活动在鄂州市烈士陵园纪念馆启动,89岁的军休干部白绍珍在展柜前讲述烈士故事。
女飞行员张连芳的飞行战备包。
记录郭跃华遗言的磁带。
参观者吕女士仔细观看谭珍祥捐献的红色传家宝。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孝武
通讯员 包晓霁 陈凯 罗明
实习生 廖芊涵 郭邦耀
8月1日上午,“红色精神荆楚行”巡展活动在鄂州市烈士陵园纪念馆启动。
展览共分为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红色传家宝、老兵荣誉、烈士遗言共五个部分。40余件凝结着红色基因的勋章、信物、生活用品及重大历史事件实物汇聚于此,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接续奋斗中,荆楚大地的英雄儿女们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先进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风范。
“战友们在整理郭跃华烈士遗物时,发现他留给亲人的一盘磁带,他告诉亲人如果自己为国捐躯了,让他们不要悲痛……”活动现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直属东湖军休所89岁的军休干部白绍珍深情回顾郭跃华烈士的英勇事迹。烈士那坚定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字字句句饱含着对祖国和家人的深情厚爱,不少观众被烈士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眼眶湿润。
展览现场,73岁的老兵郑云昌仔细参观每一件展品,他动情地说:“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讲述舍生忘死、忠诚报国的壮烈篇章,都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不朽精神的鲜活教材。在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节日参加这次活动,很受感动,我们一定要把烈士精神传承下去,教育我们的后代,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此次展出的实物,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当年战争的残酷,也更懂得如今和平的来之不易。铭记历史、尊崇英烈、守护荣光,既是我们的情感所系,更是《湖北省英雄烈士保护条例》赋予每位公民的责任。”鄂州市梁子湖区财政局工作人员吕芹说。
据悉,“红色精神荆楚行”主题活动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共同主办,于2024年9月启动。活动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通过组织开展全省英烈人物寻访活动,征集了一批承载红色基因的珍贵实物。此次巡展,是该主题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一。8月1日至15日,巡展首站在鄂州市烈士陵园纪念馆持续展出。恩施站和襄阳站将分别于8月25日至9月15日,9月25日至10月20日相继展出。
一张烈士证明
见证30岁抗日英雄壮举
在“红色精神荆楚行”巡展鄂州站现场,一张泛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被放在第一组展柜中。和它陈列在一起的,还有一份日军侵华时期的画报、一个侵华日军的“支那事变从军记章”,他们共同把参观者拉回到8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中。
这张烈士证明书的主人,叫唐克威,他原名徐德乾,湖北枣阳人。1927年3月,年仅14岁的他加入共青团,踏上革命之路。1932年,唐克威考入北京大学法商系,后曾任北平学联秘书长。193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率领学生投身“一二·九”运动。抗战全面爆发后,唐克威进入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到中央组织部工作。此后,他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特别是在冀鲁豫边区工作期间,多次粉碎日寇“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1942年底,唐克威临危受命,出任中共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水东地区处于日伪重镇开封、商丘、淮阳之间的狭小三角地带,被日、伪、顽、匪四面包围,斗争形势极为残酷。然而,唐克威毫不畏惧,毅然奔赴这片艰苦的战场。
1943年1月27日,唐克威率部在杞县监视日军时,遭遇敌人包围。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他挺身而出,带领部分人员阻击日军。战斗中,他不幸落马,身处绝境却宁死不屈,一边朝敌人射击,一边撕毁文件,当打到最后一颗子弹时,他饮弹自尽,年仅30岁。唐克威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唐克威的外孙王鹏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姥爷去世时他的母亲还不到3岁,因此多年以来家里人都不知道姥爷牺牲、安葬在哪里,直到他上高中时,河南杞县党史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广西和他家取得联系,全家才第一次到姥爷墓前祭扫——原来姥爷牺牲后,被葬于河南太康县铁底河畔,多年来当地群众一直自发为烈士看坟、扫墓。
与唐克威烈士证明一同展出的,还有日军侵华时期的《支那事变画报》和“支那事变从军记章”。《支那事变画报》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重要史料印证物,它记录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暴行,每一页都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
“支那事变从军记章”由日本政府于1939年7月发行,证章正面的日本国徽、军旗,以及背面的“支那事变”字样和山水图样,都暴露了日军妄图侵占中国的狼子野心。这些文物,是历史的铁证,它时刻提醒着国人,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一套红色传家宝
记录抗美援朝老兵大功
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守住阵地,整个连除了两名战士外全部牺牲。其中一名幸存的战士当时被敌人的一发炮弹震晕,被压在了牺牲战友的遗体下幸运生还。8月1日以来,当这名幸存者捐献的“红色传家宝”在鄂州烈士陵园纪念园展出时,其背后故事感动了现场众多参观者。
展柜前,来自鄂州市鄂城区的几名小学生簇拥在老英雄捐献的“红色传家宝”前,俯身仔细观看。展柜内摆放的是整齐划一的立功证明书、勋章证书、军功章及纪念章,上面赫然写着“谭珍祥的证书与勋章”——今年95岁的谭珍祥正是那名幸存下来的战士。在小学生们的追问下,讲解员张婷向大家讲述了勋章背后的感人故事。
1930年2月,谭珍祥出生于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1948年10月17日,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第167师。该师番号撤销后,编入第149师446团。
1950年10月25日,谭珍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第三次战役全面爆发时,谭珍祥所在的149师紧追敌人,遇上了英军29旅。这支部队是英军中的王牌部队,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战。在朝鲜战场上,他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百夫长”坦克。在那场战斗中,149师官兵无一人退缩。因缺乏反坦克武器,战士们先以机枪、冲锋枪、步枪等火力驱离坦克上的敌军步兵,随后由爆破组使用炸药包、爆破筒实施炸坦克作业,部分战士甚至手持手榴弹,以血肉之躯与敌军坦克展开搏斗。最终,英军29旅就这样被我军全歼。也是在其中一次战争中,谭珍祥被压在了牺牲战友的遗体下,捡回一条命。
在巡展现场展出的《立功证明书》上,清晰地记载着谭珍祥这次立大功的经历:战斗中英勇顽强,和同志一起打退敌人八百余人的八次冲锋。阵地上仅剩二人仍机动灵活,收集手榴弹,坚持战斗,固守了阵地,立大功一次。
1951年4月中旬,部队返回东北休整,谭珍祥获颁抗美援朝纪念奖章。
谭珍祥的儿子谭祥友告诉记者,父亲年纪虽长,其志未衰,每日头戴军帽,常怀赤诚之心,对曾经的军旅生涯念念不忘,时常跟子女讲述朝鲜战场的经历,偶尔还能说上几句简单的朝鲜语。
2024年11月,谭珍祥把自己的立功证明书、勋章证书、军功章、纪念章捐献给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这也是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征集到的首套“红色传家宝”。
“通过这些实物,我们仿佛能看到谭珍祥老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身影,这些展品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们对英雄的敬意更加深沉,在当代我们要继续传承老英雄们的精神。”参观者吕女士说。
一个军用拎包
陪伴女飞行员两次穿越蘑菇云
在“红色精神荆楚行”巡展鄂州站的展柜里,有一个硕大的军用拎包。它虽有部分磨损脱落,也有些褪色,但十分干净,保存完好,还上了一把象征蓝天的淡蓝色的锁。这个军用拎包,是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六中心退休干部张连芳的飞行员战备包。它曾两次陪着张连芳执行原子弹空中采样任务,意义不凡。
张连芳今年89岁。1959年,她从航校毕业后,成为空军某部飞行领航员,为驾驶员提供准确方向。1964年,她执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空中升起巨大的蘑菇云。这朵云看上去很漂亮,但也隐藏着巨大的杀伤力。而张连芳和战友们接到的任务是,驾驶飞机尽可能接近蘑菇云,完成空中取样。
为了获得分析爆炸效果的第一手资料,空中取样是原子弹爆炸实验中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在国外,这项工作由无人机完成,可在当时,我国还没有无人机,只能人工取样。
“领导谈话说,有一项绝密任务,选来选去把我选上了。他说,应该有生命危险,要立生死状。”张连芳介绍,原子弹爆炸时,他们就驾机在现场准备穿过蘑菇云,“一进去以后,脸都发烫。我怕收集得不准,穿过去以后又返回来,又穿一次,这样我才放心。要保证任务完成得好,我张连芳干啥都要十全十美,不能半途而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方式是“地爆”,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核反击能力,因此,实现“空爆”被提上议事日程。空军接到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后,张连芳奉命再次来到大西北。1965年5月14日,中国首次飞机空投原子弹试验正式开始。当戈壁滩再次升起蘑菇云时,张连芳和战友们又一次起飞,冲向蘑菇云。
核爆试验结束后,张连芳回到部队,继续默默从事飞机领航员的工作。近半个世纪后,她的事迹才被大家知晓。
一盘磁带
将40年前的烈士遗言带到今天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虽然已经过去了40年,但是当磁带里播出25岁的烈士在牺牲前唱的歌时,在场不少听众仍感动得落泪。
在“红色精神荆楚行”巡展活动现场展出的郭跃华烈士的遗言磁带前,郭跃华生前的首长、军休干部白绍珍讲述了烈士感天动地的故事。
1960年1月29日,郭跃华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79年12月,20岁的郭跃华读完高中选择参军入伍。
1985年1月,新婚仅三天的郭跃华,在接到部队的紧急电报后,毫不犹豫返回部队。1985年7月3日,他参加敌后侦察捕俘小组,7月4日凌晨,他成功俘获一名越军。
撤离时遭越军包抄,他率队掩护战友,激战中不幸牺牲。他在战斗中身中13弹,头颅被弹片削去一半,但仍保持射击姿势,直至壮烈牺牲,手中还紧握未投出的手雷。
战友们在整理郭跃华烈士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留给亲人的一盘磁带。磁带中,录有他的遗言。他嘱咐亲人不必悲痛,劝妻子重组家庭,还录了三首歌,表达对祖国对亲人深深的眷恋与无限的热爱。
“爹娘,你的儿子掉泪,不是怕死,你的儿子为国家献身是应该的。相信你的儿子吧,他一定死得比泰山还重。”郭跃华一边哭,一边用坚定的语气说着告别的话语,字字句句饱含着对祖国和家人的深情厚爱,仿佛将在场的众人一同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少人眼眶泛红,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白绍珍介绍,郭跃华是跪在地上,朝着河北家乡的方向,哭着录下临终遗言的。他说,这盘录音带是中国军人舍生忘死、忠诚报国的最好见证,是我们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不朽精神的最好教材,希望更多人可以听到他的故事,来亲身感受烈士的崇高情怀。
值得关注的是,“红色精神荆楚行”巡展活动现场设有专门的便捷按钮,前来参观展品的观众只需轻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听到郭跃华烈士当年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以及唱给妈妈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