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柏蔷薇)7月29日上午,在灵乡镇灵成产业园内,大冶市旺成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旺成公司”)铸造技改升级项目高炉点火投产仪式在此举行。
点火投产仪式现场
“点火!”随着一声令下,刹那间,高炉内预先铺设的燃料被瞬间引燃,火焰呼啸着向上升腾。这簇重新燃起的炉火,不仅照亮了沉寂近三年的厂区,更点燃了一个曾深陷破产泥潭的企业重生的希望,为整个灵乡铸造产业链注入了强劲动能。
部门合力助企重生
旺成公司成立于2016年,占地面积350亩,拥有300立方米铸造高炉一座及烧结车间、喷煤车间、铸铁车间、汽轮发电站等资产,曾经一度经营红火。2022年10月,旺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停产,404名职工被迫离岗。更为棘手的是,旺成公司赖以生存的核心资产——土地、高炉、厂房,均处于租赁状态,自身名下几乎“一无所有”。
是破产清算还是重整?清算意味着数百名职工失业、债权人损失惨重,更关键的是产业链断裂。旺成公司的高炉日产1200吨铁水,可以支撑6—10个下游企业,对园区发展至关重要。在产业园、镇政府帮助下,2023年5月,旺成公司向市法院正式申请破产重整。
随即,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旺成公司破产重整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政法委、市法院等28家部门单位通力协作,帮助旺成公司盘活重生。
为了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市重整工作专班人员、相关成员单位和灵乡镇相关负责人足迹遍布贵州、深圳、广东、重庆、山西等地,与众多潜在投资人艰难谈判,然而,高炉经营的专业门槛和复杂的资产状况让许多企业主望而却步,价格也难以达成一致。
就在这时,同在灵成产业园内的湖北翊通铸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翊通公司”)抛出了“橄榄枝”,成为“意向投资人”。
翊通公司的球墨铸铁管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球墨铸铁管,收购旺成公司后,高炉的铸造铁水可以直接输送到翊通的铸管车间,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扩大我们企业的规模。”翊通公司董事长马亚飞介绍道,地理相邻与产业链协同,让翊通公司看到了盘活的价值。
攻坚克难盘活高炉
“今天高炉的成功点火,来之不易。”马亚飞感慨道。在接手旺成公司之初,翊通公司面临着产权不清晰、改造难度大等诸多难题,在市重整工作专班的帮助和协调下一一解决。
面对产权障碍,专班依法对抵押给银行的高炉资产进行评估并公开挂网拍卖,翊通公司关联公司成功摘拍,依法取得了高炉产权。在土地所属权方面,专班人员历经多轮艰苦谈判,最终为翊通公司争取到了一份宝贵的10年期土地使用权租赁协议,扫清了复产的场地障碍。
工人检修设备
不仅如此,送电难题也曾让翊通公司一度陷入困境。高炉复产对电力供应有着极高的要求,原有的供电设施难以满足需求。专班人员主动对接电力部门,多次组织现场协调会,制定详细的供电方案。从线路的规划、改造到设备的安装、调试,全程跟踪督办,确保了电力供应及时到位,为高炉的顺利复产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设备改造的艰辛超乎想象。“接手时,炉体锈迹斑斑,内衬剥落,控制系统落后十年,安全装置几近失效……”马亚飞回顾道。随后,翊通公司的工程师们带着手电筒钻进 300 立方米的炉膛,用三个月时间手绘出76张部件分布图;为了找到适配的耐火材料,采购团队跑遍了全国6个省份的生产基地;光是控制系统的升级,就与武汉高校的专家进行了19次视频会议,最终实现了炉温、风压等12项参数智能调控。并且,团队每天召开 “问题清零会”,小到一颗螺栓的紧固力矩,大到煤气回收系统的调试,都建立了“双签字”确认制度。
“今天这团火,烧的不仅是焦炭,更是我们不将就、不退缩的韧劲!”马亚飞感慨道。
技改升级重铸未来
旺成公司高炉外观
成为正式投资人后,翊通公司投入2亿元资金进行全面技改升级。包括新增余压余热发电,利用高炉所产出的煤气压差和富余煤气发电,一年发电量达6000万度,节约电费约3000万元。烧结产能技改提升,将48平方米烧结机升级扩容至75平方米,并创新引入烟气循环技术,实现增产不增污。制氧技改提升,保障高炉高效运行。
据介绍,翊通公司总占地面积达500亩,固定资产投入8亿元,是生产高品质离心球墨铸铁管的优质企业。该技改升级项目投产后,这座高炉年产出30万吨优质铁水,通过翊通公司自主研发的短流程工艺,可直接转化为高端球墨铸铁管,相比传统流程降低能耗18%,是践行“双碳”战略的生动实践。
新增设备透平机
据悉,该项目预计年产值15亿元,将成为灵乡镇域经济新引擎。同时,产业链条全面激活,项目的投产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形成铸造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同时,该项目计划新招收员工1000人左右,这些岗位将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炉火熊熊,映照着工人们坚毅的脸庞。在这重燃火焰的背后,不仅是28个部门通力合作、在破解复杂企业困局上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是我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干部担当作为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