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武汉市在7月8日召开“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新闻发布会,正式提出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资源配置力、区域辐射力、产业带动力的现代化国际化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近日发布的《武汉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打造长江中游枢纽港、建设内陆开放新标杆”的战略目标。这一重大部署的推进,标志着武汉在服务国家“长江经济带”和“交通强国”战略中迈出关键一步。数据显示武汉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87.6万标箱,占长江中上游总量三分之一,稳居区域首位。目前全港已形成9大港区布局,年集装箱通过能力超400万标箱,开辟多式联运通道50余条,枢纽能级持续提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武汉正以航运为支点,撬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无限可能。
航运与开放的关系,如同江河与海洋,唯有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才能激活区域经济的澎湃动能。武汉正在建设的,不仅是一个港口集群,更是一个“江海直达、铁水联运、港产融合”的现代化航运生态系统。
制度创新,疏通政策航道。武汉将全面落实《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航运发展保障。通过深化港口与属地合作,实施“港口+通道+网络+平台+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政策协同机制。经开港区是武汉港“一核心三支撑九港区”总体格局中的重要支撑港区之一,将建设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打造长江商品汽车滚装物流集散基地,实现区港联动、港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同时强化综保区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支撑,扩大氢氧化镍、农产品、整车等进出口业务,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群。
基建升级,筑牢枢纽根基。武汉将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航运发展根基。加快疏港公路及铁路建设,构建“水铁公”多式联运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在口岸建设方面,武汉港开放区域已从1港区3个泊位扩展至3港区7个泊位,2025年上半年国际直航船舶达84艘次,货运量13.2万吨,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稳居长江中上游港口首位。科技赋能方面,推动全市口岸智能闸口覆盖率达100%,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动放行;开发“智能监管平台”“AR鹰眼”等便捷应用,实现跨境贸易“一站式”办理。
产业赋能,培育航运生态。武汉正以产业培育为抓手,全面激活航运发展新动能。通过深化临港综保区区港联动,加快构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着力打造航运文旅示范区,推动航运服务业规模保持25%以上的年均增速。在武汉经开区,航运产业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全球港口机械领军企业——上海振华重工电气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已正式落户,重点开展内河港口装备的战略规划、研发设计和项目执行。该公司将依托武汉区位优势,研发适配内河港口的新型港机产品,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武汉港汉南港区在今年春节前后获批临时开放,经开区的汽车出口迎来重大利好。如今,经汉南港滚装码头出海的汽车,可在经开区一站式办理海关手续,通关时效不超过2个工作日,单车出口成本至少降低1000元。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大幅提升了通关效率,更显著增强了武汉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武汉经开区正以港口功能提升为契机,推动装备制造、汽车等优势产业与航运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港口+产业+贸易”的航运生态体系,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绿色转型,引领智慧航运。武汉将推动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聚焦长江、汉江等水域,培育试点企业、打造示范船舶、探索示范航线。市经信局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船型标准化,加快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具体包括:推动建立体制健全、技术成熟、配套完善、市场优化的绿色智能船舶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为发展新一代内河航运体系提供装备保障;促进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武汉将加速智慧口岸建设,推广“联合登临检查”“直装直提”“先查验后装运”等新型监管模式,已使超2000批次货物受益,为企业节省仓储、人工等成本超千万元。经开区将进一步与企业深化合作,建优内河事业部等项目,引导更多优质项目、资源布局车谷。
当政策活水疏通制度堵点,当铁水联运打破地理阻隔,当智慧创新重塑产业形态,这条千年黄金水道正焕发新生机。从“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武汉的开放故事,才刚刚展开壮阔新篇。正如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武汉正以“虽九曲而不回”的韧劲,在长江经济带画卷上挥毫泼墨。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正在书写怎样的新时代“江城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光(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