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易兵 皮楚舒 熊小华
“双抢”,我国南方双季稻产区重要的农事活动,即指早稻抢收、晚稻抢种,一般是7月中旬至下旬,辛苦异常。
7月22日,湖北省水稻无人化种植关键技术与装备集成推广会在浠水县举行,现场展示了智能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农用无人机等新型智能农机在“双抢”稻田的集成应用场景,昔日“农人炼狱”秒变“科技大片”。
“没有人”的“双抢”
当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位于浠水县汪岗镇陈庙河村的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智慧农场示范田看到,早稻早已收割完毕,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正在田间翻耕作业,泥水飞溅。
这里是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黄冈市、浠水县建立的全省首批智慧农场之一,面积约500亩。
“智能农机就是不一样。”合作社理事长黄金安骄傲地介绍,今年农场新引进智能拖拉机,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24小时在田间自主作业。只需要提前规划好路线,转弯、掉头、避障都不在话下,效率比人工驾驶提高30%以上。
抢耕和抢种同步进行。田块的另一边,无人驾驶插秧机刚刚插好一行,准备转弯。“秧盘又快用完了。”黄金安定睛一看,接着朝一旁的无人机飞手打了个手势。很快,一台直径约四米的硕大无人机飞向天空。和一般植保无人机不同,它有一台长长的锁链,将一筐30多公斤重的秧苗稳稳吊起,不到一分钟,就把篮筐稳稳抛落到插秧机附近。
“这也是我们的新‘农友’。”黄金安说,之前工人们往返取苗,一个人一次最多挑40公斤,十分辛苦。无人机飞行高度可达1500米,最大时速约每秒20米,最大载重达85公斤,一次作业便可满足一亩半农田需求,效率较人工提升约20倍。
“嗡嗡嗡……”运苗无人机刚返回田边,另一架体型稍小的巡检无人机又飞向天空工作。黄金安立刻建议:“我们不用守在这里了,先回合作社休息吧。”
500亩稻田,仅凭智能农机自主作业,能管理好吗?
种田从凭经验到看数据
在禾溢园合作社二楼办公室的智慧农场无人化种植作业信息管理平台,记者找到了答案。
原来,管理平台将500亩示范田细分为若干地块,可实时查看每块田块的农机作业、气象、土壤、水质、虫害等各项数据。
这些数据来自智能农机以及设在田间的气象观测站、多光谱无人机、360度高清探头和病、虫、水、肥等各类传感器。黄金安坐在办公室也能实时掌握作物长势与环境。
“目前我们通过推广智能农机,基本实现了水稻无人化耕种管收作业,减轻了水稻种植的人工强度。下一步就是要充分利用平台监测的数据,精准管理稻田,提升生产效益。”智慧农场技术支持方——湖北工业大学张三强博士表示,团队正联合企业将开发智慧农场管控系统,打破“数据孤岛”,把相关数据接入湖北省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管控平台,实现智慧农场数据共享,建立数据库。
未来,结合云计算等技术,通过数据归纳、分析、对比,即可生成作物长势图、病虫草害分布图等多种“电子处方图”,为田间管理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撑。即便是不懂农业的种田小白,有了平台提供的技术建议,也能科学管理田块。
今年,我省将强化产学研合作,在武汉、荆州、襄阳、黄冈等地,遴选一批有潜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智慧农业管控平台建设和智能化农机应用结合,试点推广涵盖自动化数据采集、无人化田间作业、智能化管理决策等环节的智慧农场技术集成方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