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了三圈找不到快充桩”,道出众多新能源车主的焦虑。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占汽车总量10.27%。在倡导绿色出行的当下,充电桩市场却面临“低功率主导、个人难安装、企业不赚钱”的三重困局,车与桩的发展失衡正卡住绿色出行的“油门”。
快充能力是解锁新能源出行便利的核心。“桩不在多,能快就行”的呼声背后,是再密集的慢充网络也无法缓解的续航焦虑。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2027年底建设超10万台大功率充电设施的目标,给快充桩建设按下“加速键”。政策落地需综合发力,既要在高速服务区、商圈等需求高地优先布点,确保“急充有桩”,也要推动车企与桩企统一技术标准,避免“车桩不配”,更要依托大数据精准测算需求,杜绝资源闲置或供应短缺,让每根快充桩“物尽其用”。
破解私桩安装困局需疏通制度堵点。当公共充电资源紧张时,安装个人充电桩本是理想补充,却常遭遇社区或物业以“存在安全隐患”“其他业主有异议”“配电容量有限”等理由阻拦。破解需双轨并进,一方面加快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建设审批流程,厘清各部门监管职责和安全责任边界,建立业主意见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将大功率汽车充电桩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通过财政补贴专项支持配电扩容,助力实现“家门口充电”自由。
点燃企业投建热情要破解盈利难题。快充桩建设成本高达慢充桩3倍,单桩回本往往需要5年以上,不少企业算完账就打了退堂鼓。要让企业愿意持续投入快充桩建设运营,必须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有效路径包括按实际充电量给予运营补贴,实施分时优惠电价降低日常成本,鼓励探索“充电+便利店”“充电+洗车”等增值服务模式。当企业获得可持续收益,快充网络自然会向城市末梢不断延伸。
当快充桩像加油站一样密集,当私桩安装像宽带报装般便捷,当企业自发把快充桩铺满街巷,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畅行无阻。届时车主不必再为找桩绕路,寒冬里快充十多分钟就能温暖出发,周末自驾也可随时启程。快充桩“遍地开花”铺就的不仅是绿色出行网,更将引领我们驶向清洁高效的未来,这条转型之路必将“一路生花”。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前(武汉长江新区“江小豚”网评团队、区住建局)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