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7月20日晚,甘肃省调查天水幼儿血铅异常事件的新通报发布,确认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违规添加含铅颜料制作食品,导致247名幼儿及28名教职员工血铅超标,6人被批捕,17名公职人员被立案审查调查。
相比7月8日天水市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招致的质疑,甘肃省此次的提级调查较为彻底,显示出较高的透明度。这则通报长达6000余字,几乎对公众的追问一一做出回答,内容详实、事实清晰,不遮掩、不含糊,还原事件真相,并严厉追责问责。
互联网网民基数庞大、身份多元,一则通报能让绝大多数人信服,关键在于它陈述的内容是事实真相,它的调查过程公平公正,才足以一锤定音、取信于民。
当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官方通报成为公众唯一了解真相的信源。因为在根系上维系着公信力,官方通报不应该走形式主义,避重就轻甚至掩盖错误,而应该成为及时沟通和答疑释惑的有效渠道。甘肃省关于血铅异常事件的新通报,及时消除了公众的疑虑,有助于重建政府公信力。
有力的通报来自有力的调查。调查就是调查,不是为了应对舆情而做,也不是上级说要做就做,就是为了查明真相、纠正错误,是对失责渎职的“零容忍”,是敢“揭盖子”的正气,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这则新通报既揭露了天水褐石培心幼儿园的恶劣行为动机和过程,也揭开了从幼儿园、天水第二人民医院、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管局以及省疾控中心等多环节多方面的严重渎职违规操作。以正视听才能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实事求是,不掩耳盗铃,基层治理系统才会在一次次“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中反思和成长,真正树立好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校园食品安全大于天,需要在日常的每一天绷紧弦,不能总是等到出事再去补救。孩子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需要全社会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不要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是这次事件带来的最大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