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一粒米的造血传奇

杨代常(右一)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刘洁

通讯员 王琼

“20年,终于成功了。”

7月18日下午4时,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元生物”),71岁的董事长杨代常,伏在他办公室的电脑桌前,静静看着屏幕上“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获批上市的文件。满头白发的他,眼睛湿润了。

不过,这样的时间只有片刻,一旁的手机响个不停,各种工作需要他处理。

当晚8时,他处理完各种事务,开始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独家讲述20年来研发全球首个“稻米造血”创新药的故事。

面对回国抉择

他卖车卖房,不留退路

时间回到2005年。杨代常在美国一家公司工作,待遇优渥。

当时,美国的生物技术水平远高于中国。杨代常的导师,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杂交水稻研究先驱朱英国院士,给杨代常打电话,想让他回国。

“导师跟我说,如果不发展我们自己的生物技术,迟早要被美国卡脖子。”看到国内的生物技术现状,杨代常毫不犹豫,辞掉了美国的工作,卖掉了洋房和汽车,选择回国。

他的美国朋友觉得不可思议,苦口婆心劝他至少不要卖房子:“万一在中国做不好可以再回来。”

“做不做得好很难说,但我回去就是报效祖国的,不会给自己留退路。”杨代常态度坚决,爱人也十分支持。2005年5月,两人一起回国。

回国后,杨代常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系教授,研究用稻米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重组人白蛋白,被形象地称为“稻米造血”。

事实上,重组人白蛋白的研究始于1981年。数十年来,全球科学家和药企尝试在细菌、酵母、动物细胞或植物中生产重组人白蛋白,但均未成功,成为一个世界难题。

人白蛋白被称为“黄金救命药”,当遭遇严重烧伤、大手术或肝硬化等疾病时,需要注射它来维持生命体征。长期以来,它只能从人血浆中提取,产量有限,我国60%以上依赖进口。目前,一瓶50克装的人白蛋白售价400多元。严重肝硬化患者,一周要用3至5瓶,一个月支出近万元。

“打破进口依赖、降低药价,没有捷径,只能从技术上突破。”杨代常和4名博士组成了最早期的科研团队,开启破局之路。2006年,禾元生物创立。

面对技术质疑

他不停试错,一步一步解决

“当时大家听说‘稻米造血’,都觉得很荒谬。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没人做过这件事。”杨代常笑着说。

人和水稻天差地别,水稻如何造出“人血”?其实,并不是真的让稻米产生血液,而是利用基因工程水稻作为“工厂”,生产人白蛋白。

但是,如何把基因转入水稻中,如何让水稻产生人白蛋白,如何把这种蛋白从稻米中提取出来……踏进科研的“无人区”,一切都是问号。

回忆这些困难时,杨代常停顿了一下:“太久了,已经忘了是怎么克服的。只记得我们在实验室里不停试错,一步一步解决。”

“杨老师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你尽管去干,不要怕,错了不怪你。”禾元生物研发经理郭星辰说。公司研发项目高级总监董亮亮也回忆道,“杨老师说,你们3年内没有业绩考核,尽管试错。但我们干得比谁都起劲,做挑战性工作才有成就感,我的头发就是那会儿白的。”

“成了!”2011年的一天,禾元生物实验室,一位科研人员看着数据,激动不已——每千克糙米提取出了2.75克人白蛋白。同年,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Nature News评论称“该技术就像从大头菜中挤出血一样,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引发全球轰动。

和掌声一同响起的,也有质疑声。当时,公司总经理看到数据后有些失望,觉得实际表达量和理论数据有差距,没了信心,便辞职了。

杨代常没有灰心,坚定地向高纯度重组人白蛋白冲刺。他带领团队历时3年,迭代了37套方案,将纯度从99.9%提高到99.9999%,实现每千克糙米提取出20克至30克人白蛋白,达到全球最高水平。

面对临床困境

他卷着袖子,以身试药

资金难题,也一直困扰着杨代常。

创新药研发不仅耗时,更烧钱。近20年的时间,投资人进进出出。最艰难时,公司账上只剩几百万元,撑不到一个月。

“除了科研,我其余的时间都在‘找钱’。”杨代常说,各级政府的支持,解了公司不少燃眉之急。

自2010年起,禾元生物陆续获得国家和地方各级科研项目的重点支持,涵盖国家863计划、国家卫健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无疑给投资人也吃了“定心丸”。

就这样,关关难过关关过。2017年,植物源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获得国家食药监局临床许可,但当时没有医院和医生敢承担这个临床研究。

“还是一样的原因,以前没人做过这件事,大家不接受也很正常。”基于对研发数据的自信,杨代常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以身试药。

2017年11月24日下午4时,杨代常卷起袖子,进行了10克重组人白蛋白的静脉注射,成为全球第一个注射“稻米造血”临床样品的人。

工作人员当时拍下的视频显示,杨代常躺在床上,和医生谈笑风生,没有一丝担心和恐惧的神情。“万一真出了事,就当我为科学捐躯。”

注射时间一共65分钟,之后留观了15分钟,杨代常身体没有任何异样。当时,他的家人并不知道这件事。过了很久,杨代常才坦诚相告:“不想让你们担心。”

确定了药品的安全性,国内的医院陆续开始进行临床试验,直至如今药品获批上市。

杨代常介绍,公司已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智能化生产线,可年产1200万瓶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产品规模化生产后,人白蛋白的价格将大大降低,造福广大患者,并有望打破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开心、激动,更多的是希望。”杨代常说,“药品获批,证明技术是可行的,以后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水稻系’创新药。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不断造福人民,这条路是无穷尽的。”

采访结束,杨代常开车约10分钟,回到公司附近一个普通小区里。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他的家,“住这儿近、方便,每天早上7点半就可以到公司,以后估计会越来越忙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一粒米的造血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