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丁楚风 曾达飞 摄影 王丽 )7月18日、19日,“弘扬大别山精神 沿着铁路看湖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黄冈市黄梅县。
在问梅村、红十五军诞生地、袁夫稻田等老区山水之间,30余位来自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的记者与网络大V,顶着炎炎烈日,踏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现场,探寻历史深处的大别山精神,在一株株稻穗间,感受这个老区县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与蝶变活力。
铁路通达,县域向新
近年来,京港高铁、阜黄高铁、黄黄高铁相继接入黄梅东站,黄梅成功接入国家高速铁路网的“中枢”脉络,实现了从昔日“过境县”到如今“交通枢纽点”的华丽转身,从“出行艰难”转变为“宾客盈门”。
“早上在武汉悠然品味咖啡,中午便能在黄梅尽情赏戏,全程不到两小时。”18日晚,问梅村灯火璀璨,与东山之上的五祖寺风景区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如诗画卷。目光所及,红墙黛瓦的建筑古朴清雅,黄梅戏的婉转唱腔、非遗挑花的精巧技艺与特色民宿相互交融,形成一条充满韵味的文化长廊。
条条高铁如强劲的纽带,为问梅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八方游客,让这里迅速“热”了起来。“2025年上半年,山庄平均每月接待游客达4万人次。”问梅村负责人陈志波介绍,依托便捷的铁路交通,黄梅文化如播撒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
铁路不仅是坚实的轨道,更是推动发展的澎湃引擎。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黄梅县仅8天就接待游客81万人次,文旅收入同比增长25%;黄黄高铁开通后,预计今年年增游客30%。一条条铁轨,正将“远方”变为“流量”,为黄梅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红色精神,拔节生长
18日上午,在黄梅县大河镇红十五军诞生地,一行人怀着崇敬之情,向革命先烈鞠躬默哀,深切缅怀,寄托无尽哀思。红十五军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吴祥村牛头山上,革命旧址虽肃穆却不沉寂,历史的光芒穿透时光,在新时代大地上投下长长的光影。
“红十五军是鄂东南革命的重要火种。”讲解员介绍,黄梅自古人文昌盛,更是红色资源富集之地。如今,黄梅精心打造出一批集观光、教育、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线路,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从“史迹”到“实践”,大别山精神在黄梅不仅是展陈馆中的讲述,更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黄梅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以奋发之姿书写“赶超”答卷,让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稻田新景,农文旅融合
盛夏时节,正值水稻灌浆期。18日上午,袁夫稻田里蝉鸣阵阵,微风送来阵阵稻香。阳光洒在田垄间的特色民宿和火车餐厅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这里已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板。
“这里不只是种植粮食,更在培育文化。”黄梅县副县长张鄂在现场介绍。据悉,袁夫稻田秉持“农业 + 文旅 + 科技”理念,融合育秧、直播、水稻科普馆、农耕研学等多种功能,成为亲子游、研学游的热门打卡地。
据统计,2024年全年,“袁夫稻田”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自开门迎客以来,累计安排就业人员2.1万余人次,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成为黄梅县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戏韵随风,文化焕新
“山水黄梅戏,丝竹绕乡音。”18日晚,问梅村演艺厅内,几位黄梅戏青年演员轮番登台,唱腔柔美,余韵绕梁。黄梅戏作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早已成为黄梅文化的鲜明标识。借助“铁路+文化”的东风,黄梅戏正迎来新一轮传播热潮。
近年来,黄梅县积极推动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问梅山庄,黄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波介绍,该县一方面加强剧目创作与青年演员培养,为黄梅戏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通过文旅直播、电商周边等多元化方式,探索传统文化“破圈”之路。
如今的黄梅戏,在问梅村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在袁夫稻田的田垄间悠扬传唱,在戏迷的网络直播间里广泛传播,在坐着高铁来黄梅的游客耳旁萦绕,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唱响新声。
高质量发展的“新”与“心”
问梅村的人文之美、红十五军旧址的信仰之光、袁夫稻田的生态画卷……两天的行程中,记者和大V们在黄梅的“新发展”中真切触碰到“心”的跃动。
大别山精神,深深流淌在黄梅人的血液里。它是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今天的黄梅,正以“铁路 +”为契机,打开一扇面向未来的发展之窗,让“大别山精神”转化为推动“强县富民”的持久动力。
铁路通达之处,是振兴的新起点。未来的黄梅,必将有更多“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收故事,更多“古韵黄梅唱新声”的文化佳话,等待人们去讲述、去欣赏、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