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江诗钢 姜胜来 实习生 杜昀翀 简芊禾
机械手前移、旋转、往下……7月初,在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对艾灸机器人进行最后的调试和程序优化。
从前期需求提出到样机落地,仅用了6个月;作为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诞生的首个创新成果,智能艾灸机器人标志着湖北在“机器人+中医药”跨界融合领域实现实质性突破。这一突破,正是湖北省科技厅高新处以 “干部素质提升年” 为熔炉,强化支点意识、提高能力本领,用 “学践融合” 之火锻造科技服务尖兵的生动剪影。
跨界融合树标杆:以“机器人+”开辟新赛道
“如果没有创新中心的协同机制,智能艾灸机器人这样的跨界融合项目可能需要2年以上。”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邓庆元感慨。
今年3月18日,省科技厅高新处组织该公司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2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的“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从一开始就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聚焦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转化,为湖北乃至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抓住“企业最想干的,市场最亟需的,政府想引导的”,省科技厅高新处围绕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专项11个、共立项实施110个重点研发项目。
今年4月,世界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智能数控系统“华中10型”等3款标志性工业母机产品,在北京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全球首发,成功实现中国机床装上“中国大脑”。这背后,是工业母机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实现“凝心铸魂+强基提能”双轮驱动,积极协调多方资源,推动“智能数控系统”重大科技项目提前3个月启动。去年底以来,省科技厅高新处以“学践融合”为抓手,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湖北科技创新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课堂搬进车间,好政策“长脚”奔企业
6月27日,夏日炎炎,阳光泼洒在长飞先进武汉晶圆厂的玻璃幕墙上。厂房内,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张远钦弯腰查看碳化硅晶圆,与企业负责人热议量产细节。
“明年下半年,我们的芯片就能上车,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长飞先进武汉晶圆厂总经理李刚的话语里满是底气,而这底气里,凝聚着科技系统干部无数个工作日的奔忙。
长飞先进武汉晶圆厂生产照片
此时,20公里外的武汉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内,一场同样由该处组织的 “春晓行动”服务高企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宣讲会座无虚席。产业链创新图谱上的技术堵点是哪些?政企校该如何协同破局?台下,科技企业负责人的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要点……
“春晓行动”服务高企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宣讲会
“政策不是印在纸上的铅字,得像种子扎进泥土里才会发芽。” 该处的工作人员自我加压,用脚底板让政策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我讲我的工作” 活动进行30余次调研,足迹踏遍武汉、襄阳等创新热土,42 项企业痛点被一一记下,带着问题回炉充电,专题研究,再捧着方案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举办政策培训150余场,累计培训1.8万人次。如今,高新技术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已达 95%,曾经躺在文件柜里的政策,正顺着处室党员干部们的 “脚底板”,变成企业车间里运转的流水线、实验室里闪烁的仪器灯。
武汉金发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高性能、功能化改性塑料新材料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4月8日,湖北省科技厅服务高企“春晓行动”小分队前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公司生产现场和研发中心,了解到企业面临的困难后,该处迅速联系广发银行与企业对接,初步达成2亿元授信额度,解决企业当前发展资金需求。同时,指导该企业申报的无卤阻燃耐高电压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科技计划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并立项公示。
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张远钦
张远钦介绍,“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开展以来,省科技厅高新处聚焦“学政策、强举措、创实绩”,推动党员干部能力与作风双提升。聚焦支点建设任务,编制《产业链创新图谱》《“十五五”科技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报告12项。“惠企小分队”走访企业1320家,解决难题247项,企业满意度达97%。今年1-5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1.3%,高技术制造业有力支撑引领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湖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正加速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