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日前,上海一名女生在乘坐地铁11号线时遭男子猥亵,便衣警察当场亮出证件,实施现场抓捕,目前已控制该涉事男子。7月8日,记者联系上海地铁,一工作人员回应称猥亵事件情况属实,案件已经在处理当中,上海地铁每天都有便衣警察值班。(据7月9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视频截图
工作人员还提到,上海地铁很重视乘客的安全,每个站都设置驻站民警,同时还提供服务热线,日常还有民警和值班长进行一个警站联巡。
男子被便衣警察当场亮证抓捕,这效率,这行动,大快人心。一些实施猥亵者往往认为,受害女生不会报警,于是肆意妄为。现在便衣警察随时可能出现在他们面前,且已经完成取证,就给他们高度的不确定性,可以有效震慑相关违法犯罪行为。
不得不强调,地铁车厢相对拥挤,给不法分子对异性强行实施猥亵行为的“咸猪手”提供了便利条件,公众一直对此深恶痛绝,期待事前能有效预防,事后法律能严惩。
治理公共交通上的猥亵事件,需要多方发力。受害者应该及时制止不法行为,向他人求助,或者打电话报警。如果为了避免当场激化矛盾引发冲突,也可以保存相关证据,锁定当事人,事后报警。对旁边的乘客而言,更应该挺身而出,及时制止。但更有效的办法,还是需要警方发力,给女性呵护,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她们的安全感。
我们注意到,一些城市的地铁警方,有的成立“猎狼小组”,建立高效的警情反馈小组,应对各种违法行为。还有的在相关网站公布猥亵者的个人信息,形成有效震慑。
上海地铁警方的现场抓捕,本身就是一堂给不法分子的教育课。
在相关留言中,一些网友认为,新闻报道不对违法分子打码处理,让公众认清他们的真实面目,对他们同样是一种震慑。对于网友的建议,相关部门不妨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研究。媒体给相关人员打码,是在事情还没有最终定性的情况下作出的,既要保障新闻伦理,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引发纠纷。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条规定,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但是涉及负面信息时,保护措施是不是有必要?这些都需要斟酌。此前,杭州市政府网公布了一批行政处罚信息,披露了一些在地铁上猥亵女乘客违法者的处罚决定,涉及一些个人信息,引发了关于违法人员隐私信息的议论。
无论如何,相关讨论表明网友对猥亵行为的痛恨。值得提醒的是,在地铁上实施猥亵行为,不仅是违法,甚至可能涉嫌犯罪。此前,上海就有伸咸猪手被判刑6个月的案例,警告他们不要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