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张竞恒、通讯员费帆、叶青、罗乐、实习生戈文青)“原来停满电动车,现在能在这里打球、下棋、看书和遛娃!”7月3日,武汉市武昌区武车社区西斯莱小区居民陈女士指着焕然一新的架空层点赞。这片约6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经居民共治改造为多功能的公共空间,成为武昌区“小微空间”改造的一个缩影。
改造后的阅读角(通讯员肖敏摄)
“小区架空层的改造源于一张乒乓球桌。”老党员马玉春在西斯莱小区住了近10年,最初,他和小区一帮乒乓球友自筹资金,买了一张乒乓球桌,想放在了架空层。但是架空层属于公共空间,想要改造需要社区组织和全体业主同意。这一需求与街道、社区改造“小微空间”的想法不谋而合。
社区居民陈女士向记者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通讯员肖敏摄)
徐家棚街道积极协调多方资源,走访居民,驱动社区、物业、业主同频共振,武车社区邀请小区党员、居民代表共同商议,多方思维碰撞下,最终形成了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半径空间”共享改造方案。“这是一个满足多项需求的多维公共活动空间,让老人有活动室、孩子们有阅读角,可以覆盖全年龄段。”武车社区副书记杨晶介绍。
“如果说居民需求是圆心,那么一处小微空间的改造,就如同‘半径’从圆心向四周延伸,连接起邻里互动、情感交融的社区生活圈。”提起“半径空间”名称的由来,杨晶感慨道。
为有效迅速地将“半径空间”项目落地,社区一方面发挥小区党员骨干力量,组织居民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另一方面社区党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专项资金支持和主动链接下沉单位、辖区企业、爱心人士力量对架空层路面进行修整,安装照明设备,增添桌椅、象棋桌、户外儿童设施,安装围栏等设施。
社区居民在架空层乒乓球室举办比赛。
居民们也热情高涨:乒乓球室的休息椅、地面瓷砖、图书角的2000余册图书、部分桌椅柜子乃至装饰摆件,都来自居民从“小家”的贡献,共同装点“大家”。退休党员马玉春更带头成立志愿队,负责空间维护及活动组织。
居民议事墙。
如今,这里乒乓球台、图书角、象棋角等设施一应俱全,持续保持着“高人气”。活动墙上,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小区在此开展的各类活动。“这里不仅是活动场所,更成为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杨晶介绍,通过打造如“走近一步”居民议事会等形式,无论是处理日常事务商议还是调解邻里间的微小摩擦,居民们都能在这里坐下来慢慢聊,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社区和谐。
据了解,今年以来,武昌区深入解读政策规范,全面摸排“边角地”“闲置地”底数,建立动态台账,“一地一策”量身定制整治方案,把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