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今年最强高温来袭,部分地区气温直逼40℃,一年一度的高温“大考”拉开序幕。
高强度、持续性的炎热高温,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可能还会引发连锁反应,波及农业、工业生产等方方面面。比如,居民用电、用水量攀升,城市水电供应负荷加重;高温叠加干旱,牲畜、农作物缺水,对部分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高温“烤”验之下,相关的公共政策和应急预案应紧紧跟上,供电供水不能停,公共服务要可靠,急救抢险需及时,减少极端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保证城市正常运行。
与地震、洪水等突如其来的灾害相比,高温的破坏性不太明显,往往会使人们忽视了其潜在的危险性。除了在户外作业的劳动者容易受害,还有一些老人因为舍不得电费,固守“夏天热点很正常”“心静自然凉”等传统观念,缺乏对高温天气的警惕性,再加上年高体弱,导致老年群体也成为热射病的主要受害者,甚至有人因此丢了性命。因此千万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无论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积极备战水电超负荷等紧急状况;还是强化医疗、环卫、交通等服务保障,增设公共避暑场所,各条战线均需提升应对的主动性与周密性,防患于未然。
热浪之下,不仅考验人的耐受力,也考验政府部门的人文关怀。带电作业的电力工人,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员和快递小哥,坚守在路口的交通警察,守护城市清洁的环卫工人……无数个体的坚守和协作,换来了社会的正常运转。《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高温补贴、工作时长、工伤认定、降温措施等核心内容,从法律上进行了明确界定与规范。把预防和保障工作落实落细,进一步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为户外工作者撑起“清凉伞”,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应有之举。
应对高温考验,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完善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把防护网织得更密,制度篱笆扎得更紧,全力以赴保民生、促发展,确保安全平稳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