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黄莺在湖北省图书馆盲文阅览室自习。(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通讯员谢小琴、实习生杜昀翀)6月30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全国自强模范代表围绕“弘扬自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全国自强模范、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从2015年至今,我在武汉理工大学已经求学10年了。我见证了党和国家‘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也亲历了《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法治保障,更感受到了无数普通人对我们的善意托举。生逢这样一个强大的祖国与美好的新时代,我会继续努力,将这份幸运与关爱传递下去。”她自强不息的故事深深感染了中外记者。
黄莺今年30岁,来自宁夏,两岁时一次高烧让她双目失明,面对命运的巨大挫折,小黄莺选择不屈地抗争,她从来没有放弃求学的梦想。
从小学到中学,她一步一步地顽强走过。
2014年,中国普通高考开始提供盲文试卷,武汉理工大学也成为全国融合教育试点高校之一。这为一批像黄莺这样的盲人考生圆大学梦创造机会。
2015年,黄莺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她成为了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并最终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考入了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中文的盲文以6个点组成的“方”为基本单位,通常两个“方”表达一个音节。相比普通考生一两页的试卷,盲文试卷厚得像一本书,有时多达90页,因此,盲人考生的答题时间也延长至1.5倍。从2014年至2024年,11年间,中国共有80位盲人考生通过这一政策受益。今年,中国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达1335万人,其中包括来自12个省份的16名盲人考生。教育部门专门命制盲文试卷,还为1.4万余名残障考生参加考试提供便利。
进入大学之后,缺乏盲文版的大学教材和懂盲文的教师,盲人学生看不见板书,考核方式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道道难题横亘在学生与学校前面。
“特别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无数有爱心与温暖的老师与同学,每学期开学前,我的辅导员老师都会向任课教师提前获取书单,然后把纸质版的教材邮寄到专门机构扫描成电子版,再让我用读屏软件来学习。考试的时候,学校也会专门为我准备电子版试卷,并且为我延长一定的考试时间。最困难的其实是高等数学课,因为读屏软件没有办法识别数学符号,所以我只能在学兄与学姐逐题口述讲解下来学习。”黄莺说,高等数学课,她抄写了300页的盲文笔记,期末成绩97分。本科期间,她连续三年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班级第一,成功保研。
“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黄莺说,始终秉持着不服输的信念,读研期间,她不仅保持专业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第一,还创办了“盲着看看”等自媒体账号。她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拍摄成视频:如何点外卖、如何化妆、如何一个人逛街……如今,她共拥有200余万粉丝,视频总播放量达到15亿余次。
不少盲人学生以她为榜样,黄莺也乐于提供心理辅导和求学指导,帮助更多的视障伙伴掌握独立出行的技能,传播视障知识以及励志故事。
如今,她自强不息的故事不仅打动了视障人士,也让普通学生深受启迪。
回望高考后的十年,黄莺说,自己走过了从“特殊”到“融合”、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历程,这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这背后是《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法治保障,更是无数爱心人士的善意托举。”黄莺说,大家喜欢叫她“拿着盲杖的小女孩”。其实在上大学之前,她从来没有使用过盲杖,正是因为无障碍环境的不断完善,比如盲道的铺设、智能红绿灯的声音提示、公交地铁无障碍服务等,给了她独立出行的勇气。对盲人群体而言,对信息的多元、无障碍获取同样至关重要,手机、电脑顺畅读屏,软件的无障碍设计等,能够让她在学习中平等地获取到信息,和大家一样抹平数字鸿沟。
如今,黄莺也是一名无障碍督导员,她的论文研究方向为“突发事件下残疾人的应急行为或应急响应”。在论文中,她写道,“未来,希望城市建设在设计之初就能够邀请残疾人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希望有更多软件能够提高与读屏软件的兼容度,不断推进完善信息环境的无障碍建设,让科技成为助残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