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陈洋波 通讯员 任妤、刘自爽)5月28日,襄阳召开2025年“就业融入产业”工作解读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了襄阳市在促进就业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工作成效及未来规划。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耀辉介绍,为落实“稳就业”决策部署,襄阳市谋划实施“就业融入产业”创新战略,以增强就业服务产业和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为驱动,聚力化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为全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自实施该战略以来,襄阳市成效显著。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累计支持“个转企”133家、“小进规”161家;组织各类精准招聘活动1419场次,涉及重点企业1.4万家次,发布就业岗位30.8万个次,重点产业新增就业5.7万人;为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新增高级工以上高技能工人1.08万人次,实现了聚人才、促创新、稳就业、强产业的多重效益。
襄阳融媒体中心 李旭晖 摄
在具体举措上,襄阳从“五个精准”同向发力。强化用工供需精准对接,升级“襄e就业”信息平台,归集1.5亿条数据,摸排企业1925家,采集岗位需求4217个、求职信息1.7万个,精准匹配发布就业岗位8.8万个次,帮助3.5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强化结构矛盾精准化解,开展分类招聘活动406场,提供产业岗位5.6万个次;强化扶持政策精准引导,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6亿元,落实失业保险降费率减免2.09亿元,支持260余个产业优质创业项目;强化重点群体精准统筹,吸引返乡人员8000余人来襄反襄就业,吸纳失业及就业困难人员近2000人,深入高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强化就业生态精准培育,创新“四体一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就业见习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重点产业用工联盟,募集领军企业见习岗位1975个,组织入企观摩4000余人次。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道华表示,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重点抓好“培育主体带动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帮扶就业、用好政策支持创业”三件事。
在培育主体带动就业方面,以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为抓手,近五年落实市级重点农业产业链扶持资金超4500万元,争取省级贷款贴息超1.5亿元,国家级龙头企业达9家。2024年,全市仅粮食订单生产面积就达到400万亩以上,如丰庆源公司与周边4300多户农民签订了10万亩优质小麦订单种植协议,产值达4.5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巩固脱贫成果帮扶就业方面,紧盯易返贫人口,争取各级衔接资金,安排产业项目,开展就业帮扶活动,认定就业帮扶车间88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2729人,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务工规模达到9.6万余人;用好政策支持创业方面,出台系列政策,争取项目资金超3亿元,组织参加创业大赛,营造返乡创业氛围,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共青团襄阳市委副书记周清源介绍,团市委聚焦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深化“平台+政策+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青年就业创业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平台搭建上,围绕该市“144”重点产业集群、“6+2”重点产业,建成省级青创园3个、市级14个,入驻企业超1300家,带动2万余青年就业;政策支持上,出台青年驿站政策,主要针对四类人群提供了免费居住服务;金融支持方面,推出“青创贷”项目贴息,设立“新农人”大学生乡村创业扶持基金;服务联系上,组织参加“创青春”大赛,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启动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结合“青年夜校”开展技能培训,全年不少于20期,确保就业实用性技能培训占比不低于20%。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孙俊峰介绍了襄阳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相关情况。去年以来,市总工会在技能培训、竞赛比武、劳动经济权益保障等方面扎实推进。技能培训工作中,深入实施“隆中人才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覆盖40余万产业工人,持续开展“求学圆梦”行动,每年预算100万元;广泛深入竞赛比武活动,去年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4个,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创业创新大赛1500余场;劳动经济权益稳步提升,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推进“卅”字形职业发展体系的实施,60多家企业实现“车间就是考场”便利化认证模式,全年评价近4万人。
下一步,市总工会将实施“三大行动”:自2025年起全面推进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行动;对接“大国工匠”培育工程,每两年培育30名“襄阳工匠”;组建劳模工匠队伍,形成全市百人助企行服务团队,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助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