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薄云娜 陈彦西 梁方舟 赵焓亦
有人说,肾结石发作的疼痛能和分娩相提并论,甚至连走路、站立、呼吸都可能被剧痛折磨得冷汗直冒。那么,这些小石头到底是怎么跑到肾脏里去的?它们又为什么会让人痛得死去活来呢?除了传统的体外碎石、手术治疗,还有没有更温和、更自然的治疗方法呢?对于患者们关心的问题,5月27日,武汉市中医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周磊进行了讲解。
肾结石是怎么来的?
肾结石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或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或尿中排出砂石,属于中医“石淋”“腰痛”等范畴。
目前中医认为,肾结石本质是体内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所致,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并兼以补肾、补气、化瘀。简单来说,就像烧水壶长期烧水,水垢堆积形成结石。现代医学也发现,结石多因代谢异常(如钙、草酸、尿酸等浓度过高)或感染引发。
《诸病源候论》提到“石淋者,淋而出石也”,强调湿热蕴结是核心病机。比如长期高盐、高蛋白饮食或饮水不足,导致湿热内生,尿液中的矿物质浓缩成结晶,最终形成结石。
肾结石的症状
肾结石发作时,典型症状是腰腹部突发绞痛,常放射至腹股沟,伴随血尿(肉眼或镜下)、排尿中断与尿频尿急,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特殊类型结石擅长伪装,可能仅表现为腰酸乏力,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长期存在,可能引发肾萎缩。部分患者排尿时排出细小结石(直径小于3毫米),呈现黄褐色颗粒,常伴有尿道刺痛感。
若有肾结石症状,合并出现以下情形,请紧急就医,包括:出现无尿(24小时尿量小于100毫升),提示双侧输尿管梗阻,需立即解除梗阻;高热(大于39℃)加上意识模糊,提示感染性休克前兆;持续剧烈疼痛超过6个小时,警惕输尿管缺血坏死。早期识别这些信号,并尽快进行泌尿系CT平扫(金标准检查),可有效避免肾功能不可逆损伤。
催生肾结石的三大“元凶”
哪些因素容易导致肾结石的发生呢?
首先,饮食失衡。高盐饮食会增加尿钙排泄量,钠摄入量大于5克/天,会导致尿钙排泄量翻倍。
第二,高蛋白饮食。动物蛋白过量会使尿酸升高,长期食用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等,会显著增加尿草酸的排泄。
第三,维生素C过量补充,当每日摄入超过1000毫克维C(相当于11个橙子),代谢产物草酸增加30%,且促进尿酸结晶。
第四,长期喝饮料。碳酸饮料中的磷酸盐会促进钙流失,果糖饮料会增加尿酸合成。严格低钙饮食(小于400毫克/天)反而促进肠道草酸吸收,建议保持800-1000毫克/天的膳食钙摄入。
第五,盲目补钙。无医嘱情况下每日补钙量大于1200毫克,尤其与维生素D同服时,可能增加肾结石的发生。
第六,饮水不足。高温作业、健身爱好者等大量出汗后,若仅凭口渴感喝水,会导致尿液浓缩,矿物质更易结晶。每出汗500毫升需额外补水300毫升,尿液颜色应接近透明柠檬水色。
第七,不良生活习惯。长期憋尿,连续4小时不排尿,尿液中晶体聚集时间延长,结石易沉积。久坐时跷二郎腿,该姿势会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滞留,尤其已有微小结石者,可能加速结石成形。睡眠不足,打乱代谢节律,影响钙磷平衡。
中医如何化解肾结石之痛?
●针刺
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针刺肾俞、膀胱俞可增加输尿管蠕动波幅;针刺太冲穴(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
●按压耳穴
按压肾耳穴、膀胱耳穴,能辅助止痛,按压“输尿管点(耳甲艇前部)+交感点”,能持续刺激促进排石。
●辅助疗法
还可配合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来引火下行;配合中药热奄包,来舒筋活络,缓急止痛;遵医嘱服用中药方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等可疏通气机,缓解痉挛。
中医将肾结石归为“石淋”范畴,治疗肾结石,其辨证核心围绕湿热、气滞、瘀血、肾虚四大病机展开。有需要的肾结石患者,可到武汉市中医医院肾病科就诊,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