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范天汝 通讯员刘诗雨)武汉市新洲区 “茶乡大道” 横贯问津茶苑,九大茶厂星罗棋布,品茶楼矗立云端;连接古时黄州府和麻城的黄麻古道早已重焕新生,从旧街直通新洲红色旅游公路、问津书院……近年来,当地以“交通 + 产业 + 旅游”模式,走出一条以茶香为韵、古道为脉、文旅融合为魂的特色发展之路。
据悉,2025年新洲区继续加码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73.848公里,持续以路网升级激活乡村振兴 “新动能”。
樱花盛开时的茶山。新洲区供图
茶乡大道溢茶香,一条路激活万亩“金山”
正值端午节前,雨后天晴,4.6公里的“茶乡大道”在湿润中泛着油亮光泽,如墨带般贯穿问津茶苑产业园,将园区自然分隔为东、西两片茶园。以“茶乡大道”为轴,5.7公里长的茶旅环线在东西茶园间挽起两道弧线,各画两个半圆再次连接大道。
茶旅环线也被当地村民称之为“彩虹大道”,以橘黄蓝三色标线勾勒出游览动线。“彩虹大道”上继续分出绕山小路,或登高望远,或茶楼品茶,都很方便。
彩虹大道上的特殊“橘黄蓝”标识。通讯员刘诗雨摄
旧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路的智慧不仅在于通达,更在于“闭环设计”。每条道路深入山间,但最终都精准汇回主路,形成“进得去、出得来、看得全”的游览动线。这种“主次分明、外联内畅”的路网结构,既保障物流效率,又兼顾游客体验。
五月采茶的农户。通讯员刘诗雨摄
这些道路有效解决了居民农户的生产出行难题,盘活了因交通不便而被撂荒的土地,集中连片发展成以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让“荒山”变成了“金山”,激活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康庄大道。
据了解,目前问津茶苑产业园核心区的石咀、姚河和狮子岩3个村,创办了村集体经济、劳务、种植等合作社9个,茶叶种植面积超8000亩,年产值6000余万元,可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000个,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
蜿蜒的彩虹大道是产业路、致富路。通讯员刘诗雨摄
茶山山顶。通讯员刘诗雨摄
黄麻大道焕新颜,“荒废古道”变身“文旅通途”
黄麻古道在旧街地段全长5.3公里,连接旧街街道所在的四吴线和“新洲红色旅游公路一期”,将旧街的文旅产业和红色旅游公路沿途景点,特别是问津书院等串联成网。如今,游客上午可追寻红色印记,下午便能在旧街茶园体验采茶炒青的野趣。
现今的黄麻古道连上了新洲红色旅游公路。通讯员刘诗雨摄
谁曾想到,这条曾经因地处偏远山区,年久失修,几近荒废的古道,如今不仅成为双向四车道柏油马路,更是促进“车轮上新经济”的重要一环。
问津书院门口的孔叹桥。通讯员刘诗雨摄
“今年春天逛完热热闹闹旧街的花朝节,驾车几分钟就到了问津书院门口。”汉口的刘女士感慨道。花朝节的热闹和这里的静谧让人如时空穿越。带着孩子,她在这里观子路问津之典,体悟圣贤济世襟怀。
修路兴业富一方,交通赋能乡村振兴
据悉,近三年来,新洲区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建成农村公路达128.441公里,为乡村发展铺就了“快车道”。
茶山上的道路如蜿蜒玉带。新洲区供图
新洲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连续多年的农村公路建设,有效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为农村居民和城市游客营造了安全畅通、高效快捷、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全面提升了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优化了整体形象。同时,这一举措有效改善了乡村路网格局,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我们要让每公里公路都实现更大价值,赋能乡村振兴。”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条条看似普通的农村公路,紧扣产业特色与资源禀赋,打造“一程多效”的发展载体,推动当地茶叶产业与文旅创新深度融合,成为产业路、致富路、幸福路,真正实现了“修一条路,兴一片业,富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