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周征)5月15日,“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以下简称“微笑列车”项目)25周年座谈会在襄阳举行。会上,襄阳市口腔医院凭借突出贡献荣获“卓越贡献奖”。湖北省慈善总会和襄阳市慈善总会的代表、襄阳市口腔医院的医护代表、康复患者及志愿者代表等齐聚一堂,回顾25年来的公益历程,总结成果经验,并围绕深化合作、强化服务等议题展开探讨。
25载爱心接力,公益“铁轨”铺就新生之路
唇腭裂是常见的颌面部先天畸形,我国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1000。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家庭选择隐瞒病情,致使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期,出现语言障碍、进食困难及心理创伤等问题。
1999年,美籍华人王嘉廉发起“微笑列车”项目,致力于为全球贫困唇腭裂患者提供免费治疗,并为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培训。次年,中华慈善总会正式承接该项目。2003年,襄阳市口腔医院成为湖北省首批定点医院。相关数据显示,25年来,湖北省累计为20615名患者实施免费矫治手术,其中襄阳市口腔医院完成4887例,手术成功率与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零安全事故”。
座谈会上,襄阳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主任曾佳通过详实数据和感人案例,回顾项目落地22年的历程。项目初创期,医院设立唇腭裂专区病房,首位受助患者、来自襄阳农村的11岁女孩小赵(化姓)令人印象深刻。小赵家境贫寒,性格孤僻。2003年,小赵做了手术后,她逐渐走出阴霾,2015年回访时,她已在深圳工作。
“小赵的蜕变,正是数千名患者重获新生的缩影,也是慈善力量的见证。”曾佳感慨道。
2008年,襄阳市口腔医院借助网络平台扩大影响力,年手术量突破500例;2016年联合媒体开展“您好·微笑列车”公益宣传,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2018年承办“微笑列车”百名特殊受助患者集中免费手术慈善救助活动,运用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多学科协作,为偏远地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唇腭裂修复手术;2019年,该院颌面外科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如今,颌面外科团队技术愈发成熟,构建起“手术修复+正畸治疗+心理干预”三位一体的模式,助力患者实现身心全面康复。患者赠送的锦旗、感谢信及雪域哈达堆积成山,它们见证着医患情谊,化作医护团队最珍贵的勋章。
直面挑战,让更多笑容在汉江之畔绽放
尽管我国唇腭裂新生儿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贫困家庭患者及有二次修复需求的群体,仍面临医疗资源紧张、经济负担沉重等现实困境。对此,湖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熊胜祥就项目未来发展提出三点规划:第一,深化多方合作机制,优化项目运行流程,推动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调配;第二,拓宽宣传渠道,借助多元传播平台提升“微笑列车”项目的社会知晓度,让更多亟待救助的患者从中受益;第三,强化全周期患者关怀,不仅聚焦医疗救治,更注重心理疏导与康复支持,通过联合心理辅导等方式,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在此次座谈会上,襄阳市口腔医院党总支书记黄长波说,唇腭裂治疗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患者往往需要经历多次手术及严格的语言训练才能逐步康复。自2003年参与项目以来,医院已构建起涵盖口腔颌面外科、正畸科、修复科、牙体牙髓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协作的序列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未来,襄阳市口腔医院将持续深耕“微笑列车”项目,完善复杂病例转诊机制,推进临床科研转化,探索创新心理干预模式,致力于帮助患者真正融入社会,实现“修复一个患者,幸福一个家庭,温暖整个社会”的公益愿景,让更多灿烂笑容在汉江之畔绽放。
多方协同铸就大爱,致敬“微笑守护者”
今年是“微笑列车”项目施行的第25年。这个项目见证了无数唇腭裂患者从自卑到自信的蜕变,更凝聚了政府、医院、慈善机构与志愿者的强大力量。
从四川民间慈善家叶树元三次带患者到襄阳市口腔医院求医,到山西“爱心爸妈”陈天文夫妇收养的弃婴术后健康成长;从2008年襄阳市口腔医院原副院长黄长波带队赴山西接诊两名唇腭裂弃婴,到随州小伙李帅术后立志学医回报社会……这些鲜活案例,诠释了“修复一个唇裂,拯救一个家庭”的初心。
湖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熊胜祥表示,“微笑列车”项目以“帮助唇腭裂患者重获笑容”为使命,为众多贫困家庭送去希望。这项医疗救助行动,在修复患者面容的同时,传递着社会温暖与大爱。医护团队作为项目核心,以仁心仁术点亮生命之光。
襄阳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李鹏辉认为,慈善工作者与志愿者同样关键。他们在宣传动员、关怀患者方面倾注心血,从组织手术到心理疏导,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他们的付出。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治疗患者,慈善工作者为项目落地奔走协调,志愿者用陪伴给予患者心灵慰藉。这些“微笑守护者”的接力付出,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他呼吁人们积极加入公益行列,让“微笑列车”为更多患者送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