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创新浪潮中,湖北正尝试用“标准化”这把钥匙打通产需壁垒,给”沉睡专利“装上闹钟。近日,湖北省知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实际上是给技术转化架起新的桥梁,成为激活“沉睡专利”、推动专利技术供需不畅的重要钥匙。
近年来,我国对于专利产业化率程度日渐重视,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转化率达到53.3%。其中,中小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7.8%,微型企业为36.7%,均创“十四五”以来新高。然而,在这一指标上,发达国家早已普遍超过60%,尚有一定差距。同时,在高学历人才聚集的高校与科研院所,2024年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7.6万次,同比增长39.1%,但专利产业转化率仍然偏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专利产业化率增速喜人,但依然有大量专利无法完成转化。那么,专利转化的壁垒到底在哪?无外乎存在语言和风险两大壁垒。在语言上,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进行专利成果研究时会出现“学术语言”与“产业需求”互不兼容的壁垒,高度学术化的语言让普通企业和个人难以解读其中的具体用途,而中小企业和个人在寻求专利时也因缺乏专业的渠道和知识,难以发现和接触到相关专利。其次,科技竞赛早已成为一场各国争夺“技术自主权”的关键战役,西方国家更是常用专利壁垒和标准控制两大工具构建技术护城河,并将技术标准与专利相绑定,在关键技术“卡脖子”,使我国企业在生产时无法获得适配的技术,进而被迫依赖进口,支付高额的许可费。而在企业端,因早已被封堵在技术城墙之外,为避免在使用技术中承担“技术侵权”的风险,不如老老实实选择成熟的进口技术,这种潜在风险也给我国自产的专利技术转化造成了障碍。
目前,“沉睡专利”已经成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脱节的一大堵点。究其原因,主要存在标准缺失、制度不畅和认知差异三大原因。
首先,当前的专利审查机制主要以法律合规性为主体,而对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匹配性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化尺度。相比于美国的专利前商业化评估体系和德国的TRL技术成熟度等级等评价标准,我国专利审查机制存在一定差距。其次,专利产业化转化与使用需要由专利申请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协力完成,而目前多方政策协同性不足,专利权属制度、融资制度以及政策协同方面都亟需进一步改善,导致大量专利供需错配,转化流程冗长,最终使大量科技成果闲置。再次,多方认知差异明显,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使用专利需要承担相应成本,但当成本高于购买外国技术许可费时,企业将丧失承接转化能力。而从高校、科研院所角度来看,评价标准主要为产出相应数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促使高校教师、科研人员需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其中。同时,部分科研人员更加关注理论突破而非工程化细节,致使市场感知钝化,对企业需求不够清晰,造成产学研协同受阻。
与其让专利在实验室内“躺平”,不妨给它们装上闹钟,湖北省知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可以给专利和标准"牵红线",逐步确立区域性专利价值评估标准。通过设定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匹配度等量化指标,让企业能够一眼看懂“实验室成果”的商用潜力,也让专利申请人、高校、科研院所能够更加直接的对接企业需求,运用标准推动和筛选出高价值的专利成果,提升专利评价的成熟度和通畅度。
其次,委员会的成立让企业可以得到"专利使用说明书",通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化指南,可要求专利申请人在申请时必须包含“产业化适配性分析”,在建立标准技术术语对照库的基础上,将学界语言转化为企业能理解的产业话语,使企业增强专利使用信心,提升专利转让成功率。
最后,搭建标准化交易平台,以标准化体系构建为核心,推出"专利全家桶",设定专利许可、作价入股等流程的通用模板。任何进入交易平台的专利都将经过分级筛选、动态定价、智能撮合和金融赋能等步骤,并推动跨区域标准互认,在全链条服务生态中提升专利转化的效率。
让专利不再“沉睡”,用创新标准打造“湖北范式”。湖北省知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通过标准赋能专利转化,破解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政策工具碎片化等深层矛盾,这将为湖北加快推进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突破专利转化壁垒,全力打造链接全国、辐射全球的知识产权生态的一把全新钥匙。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熊鹰(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赵秀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