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云岭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一片指甲盖大小的光芯片正在接受极限测试。这是云岭光电最新研发的100G EML光芯片(电吸收调制激光器芯片),即将发往行业头部大客户进行测试验证。
云岭光电是一家具备垂直集成生产能力的光芯片厂商,建有完整的芯片研发、生产、测试及器件封装生产线,其主要产品是10G、25G全系列激光器和探测器光芯片及封装类产品。
作为国内光通信芯片领域的“后起之秀”,云岭光电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七年内完成了从2.5G到100G光芯片的全覆盖,成为国产替代浪潮中的一匹黑马。
上一届光博会上,云岭光电首发56G EML芯片及配套TIA(跨阻放大器)芯片,受到业界的又一次瞩目。
“越来越多的企业来武汉参加光博会,不仅是展会的品牌影响力,更得益于武汉在整个光电子信息产业上的跨越式发展。”近日,云岭光电副总经理刘立刚接受长江日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企业的成长路径、技术突破以及对光谷产业生态的思考。
“不靠不买”
25G光芯片被广泛应用于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而在十年前,这样的高端芯片国产化率基本为零。
2018年,在“缺芯少核”的产业困局中,华工科技联合其他国际技术专家团队,成立了云岭光电,专注生产2.5G、10G、25G全系列激光器和探测器光芯片及封装类产品。
自成立之初,云岭光电的核心专家就达成“不靠不买”的约定,选择了最艰难的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从芯片设计、高质量材料生长到核心工艺全链条自主可控。
“从材料到芯片全过程的技术攻关,意味着在许多领域都要从零开始,许多环节的研发难度都超出了预想。”回忆起企业成立之初的艰难时刻,刘立刚仍记忆犹新,“所有工艺过程全部都是在微观环境里面去完成的,是一段无穷的试错过程”。
尽管困难重重,但企业打破国外垄断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动摇。在公司起步阶段的近三年里,共计投入了3亿元研发资金,经历了上千次的试错,终于找到了制备材料的正确方法。
2022年,云岭光电在国内率先量产高端光芯片。这一突破性进展,使得该芯片可广泛应用于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为国内光通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
经过多年的摸索,云岭光电已实现了从激光器芯片设计、外延设计及材料生长、晶圆制造、芯片测试和验证的全流程研发和生产能力。
此前的公开资料显示,云岭光电具备年产光芯片7500万颗、TO(Transistor Outline,晶体管封装为光器件单元)7200万只的产能。
刘立刚回顾道:“公司成立前两年聚焦工艺调试与研发补强,2019年末至2020年,2.5G、10G全系列芯片实现量产;2022年,25G芯片通过大客户认证并批量供货。”此后,企业持续突破技术壁垒,50G芯片已稳定出货,100G芯片进入头部客户测试阶段,并向200G及硅光技术领域延伸。
这一速度的背后,是云岭光电对研发的常年高度投入。
“研发团队占比超30%,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0%。”刘立刚介绍,IDM模式大幅缩短了产品迭代周期,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与客户认证意愿的提升,加速了国产芯片的市场渗透。
“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便能自主掌控生产投片,不管是产品的开发周期,还是生产周期,不至于受制于外部供应链。”他表示,目前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替代的基础愿景,正在持续开发更高速光芯片,做更高端的产品。
瞄准AI赛道加速布局下一代
随着AI算力需求激增,光通信芯片成为数据中心与算力网络的核心部件。
云岭光电布局的EML芯片与硅光技术,正是下一代800G光模块的关键。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预测,硅光芯片市场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爆炸性增长,从2020年的8700万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1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9%。
“国内算力中心建设对400G/800G光模块的需求,为国产芯片提供了巨大空间。”他介绍,EML芯片和硅光芯片在数据中心、算力中心都会得到广泛应用,企业正同步推进两种方案研发,以应对未来竞争。
作为光谷“光芯屏端网”万亿集群的重要拼图,云岭光电的成长折射出区域产业生态的进化。刘立刚坦言,光谷的产业链完整性与人才储备是核心优势:“从芯片、器件到系统,本地企业可高效协同,而众多高校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他同时指出,相比深圳、杭州等地的头部企业聚集效应,光谷仍需培育或引入更多产业链“链主”企业,以提升全球竞争力。
尽管云岭光电今年不参展光博会,刘立刚仍对展会给予高度评价。“产业链吸引力逐年提升”,尤其是芯片、模块、激光等企业的集聚,折射出光谷产业的蓬勃发展。
他表示:“光博会是资源整合的契机,企业可借此把握行业趋势,拓展合作机遇。”并寄语光博会:“期待其借鉴深圳等地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助力‘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 (长江日报记者朱佳琦 通讯员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