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的孩子’的后代,我想尽自己一份力量,服务边境群众,守护好我们的家园。”这是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卫境嘎查党支部副书记钢宝力达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四子王旗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西北部,北邻蒙古国,绵亘着104公里的边境线。2001年以来,钢宝力达在长达160多公里的边境公路沿线,累计为1.2万余辆过往车辆提供维修服务,帮助35名在恶劣天气中被困公路的司机转危为安。2025年1月,他获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同年3月,他又荣获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
感恩
四子王旗境内的边境国道G331线,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过往车辆在这里出现故障想找人修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令司机们安心的是,在这条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块蓝色的道路救援指示牌,上面留有电话号码。这部“热线”的主人就是钢宝力达。
记者第一眼看到钢宝力达,其上衣沾着未掸净的土,口袋里装着一双磨旧的线手套。
“快进屋,外面冷。”他热情地招呼着。
窗明几净的屋子里,摆放着很多照片。记者注意到了一张合影。
“这是我的父母和都贵玛额吉。他俩都是‘三千孤儿入内蒙’中‘国家的孩子’。”钢宝力达告诉记者。
彼时,自然灾害肆虐,内蒙古大草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包括钢宝力达父母在内的来自远方的孩子。他的父母在草原上得到了牧民的收养与呵护,其父亲后来还成为一名深受当地人信赖的兽医。
钢宝力达说:“党和国家给予我父母第二次生命,这片草原赐予我们安宁祥和的生活。特别是‘人民楷模’都贵玛额吉,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她大爱无疆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
正因如此,守家爱国渐渐成了钢宝力达心中最深沉的追求。
1999年,他响应号召入伍,服役期间被分配到了汽修班,通过刻苦学习,钻研汽修技能,取得了汽修职业资格证,后因表现突出还荣获了“优秀士兵”称号。
“小的时候,我看到战士们守边护边,心里羡慕得很。他们的军装穿得整整齐齐,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有模有样。我打心眼儿里钦佩他们。”钢宝力达由衷地说,当时,他就盼望着自己也能当兵,掌握一技之长,凭真本事守护脚下的土地。
“嘀嘀嘀!”随着汽笛声响起,卫境嘎查牧民阿拉坦巴雅尔来找钢宝力达修理汽车。他已不记得钢宝力达帮了他多少次,只记得不论什么时候,这位像大哥一样的“邻居”,从没推托过。
“钢宝力达是一个热心的人,平时我们车子有什么毛病都来找他修理。”阿拉坦巴雅尔告诉记者,钢宝力达可是个大忙人,修车、卸货、水电检修、调解邻里矛盾,大大小小的事,只要牧民有需求,他一定想办法解决。
跟随阿拉坦巴雅尔,我们来到了一个150平方米的汽车修理铺。这里三面靠墙都有架子,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修理工具,让人目不暇接,中间的区域安装了举升机,挖了一个检修坑,基本能满足周边牧户和过路司机的维修需求。
凛冽的西北风吹着,让人总想裹紧衣服、跺脚驱寒,钢宝力达却干得起劲。知道阿拉坦巴雅尔经常要开车走远路,他认真检查了油箱、充电设备以及一些零部件,毫不含糊。检修结束后,钢宝力达还不忘叮嘱其要重视车辆保养,有什么问题随时给他打电话。
看着车辆轰鸣着驶向草原深处,钢宝力达的心中满是欣慰。“牧民们的车是谋生的工具、家庭的支柱。他们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钢宝力达坚定地说道,能用技能服务大家,对他来说,就是最高的荣誉和最大的幸福。
救援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3年11月的一个夜晚。四子王旗江岸苏木被零下30多度的严寒笼罩,大风呼呼地刮着。
11时多,钢宝力达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牧民巴图在去江岸苏木牧场送羊的途中,车子坏在了半路,几经尝试,还是无法发动,眼看时间越来越晚,心急的他打通了钢宝力达的电话。
“接到他的求助电话后,我就立马开始准备工具。”钢宝力达说,那么冷的天,时间久了,人和牲畜都受不住。
汽车的光束刺破黑暗,钢宝力达紧握方向盘,眼神专注地看着前方的公路。
赶到现场时,巴图的车辆处于熄火状态。他眉头紧锁,又向钢宝力达描述了一遍车辆的情况。
“我看一下。”说着,钢宝力达呵着白气躺在地上检查车辆,冰凉生硬的地面,让钢宝力达的身体不禁颤抖。在寒冷的冬夜,进行如此细致且耗体力的工作,困难可想而知,但钢宝力达握紧手中的工具稳稳操作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已经凌晨1时多了。
“不能再等了!我先送你去牧场。”当确定车辆无法在短时间内启动时,钢宝力达果断发动了自己的救援车。
驾驶室里,巴图向钢宝力达讲述着此行的目的;车斗篷里,羊儿们不安分地来回走动,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夜越来越深,巴图感慨地说:“要不是你,我和这些羊不知道要冻到什么时候!”
钢宝力达加快了车速,他的心思全都在眼前的路和车后的羊身上。他知道,这些羊是牧民的“命根子”。
最终,他们将羊安全地送到了牧场。“我还拉着他又去买了玉米饲料,把他送回家时是凌晨3时多,我回家已经是凌晨4时了。”钢宝力达说,像这样的救援一年当中有很多次,什么样的天气都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能发生。
每每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救援,这个蒙古族汉子总会憨憨一笑:“这片草原养育了我的父母和我,守护这里是我想做好的一件事。”
救援电话随时可能响起,面临的情况也无法预知,但钢宝力达的心中却充满了力量。这份力量,源自他对牧民深深的责任感,源自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更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仁爱和善行的坚守。
陪伴
钢宝力达是一位在边境公路上默默奉献的救援人,他的生活总是与风雨无阻的紧急救援紧密相连。他的儿子玛西琴格乐,在城市生活,身处的环境与父亲截然不同。每当看到父亲接到救援电话,匆匆披上外衣,消失在夜色或风雨中,他的心里充满了不解。
“不明白我爸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份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工作。有时救援之后,他很累,连开车回家的力气都没有,挺心疼他的。”玛西琴格乐说道。
也许是父亲在寒风中坚守的身影,也许是父亲在烈日下汗珠滚落时的面颊,也许是感同身受后的顿悟,玛西琴格乐对父亲坚持救援这件事的态度渐渐有了转变。
“那么冷的天,受困者在半夜等着我爸去救援。如果我爸不去,他们就一直在那等着、冻着,真的很危险。”玛西琴格乐感慨地说道,站在对方的角度,车坏在了半路上,有一个人过来帮助自己,无疑会感觉到温暖和安全。
苏日格是钢宝力达的小女儿,从小就喜欢鼓捣各类工具,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和机械设备有关。在她的印象中,爸爸要接很多电话,但具体在忙些什么,她还有些模糊,直至一次救援的展开。
苏日格说:“那是在晚上,离家很远的地方,一个货车师傅的轮胎坏了,给我爸打电话。因为前一天晚上爸爸就没睡好,白天也一直在忙,所以我和妈妈就跟着一起去了。出发之后,爸爸一直在和那个师傅保持着联系。到了地方,他就开始干活。我下车来回帮忙拿工具的时候,都觉得冷得受不了,不禁在心里感叹,爸爸真的好辛苦。”
有一个场景,她至今难忘:“修完车,那个师傅就紧握着爸爸的手,他说这么冷的天,信号也不好,幸亏看到了你的救援牌。当时我就觉得,爸爸很伟大,拯救了一个家庭。”
如今,只要回到牧区,钢宝力达的两个孩子都会跟着父亲一起参与救援。他们一同驰骋在边境公路上,是陪伴,是守护,也是爱的延续。
在钢宝力达忙碌于救援工作的日日夜夜里,还有一个温柔而坚定的身影默默陪伴在他身旁,那就是他的妻子乌日娜。每当孩子们不在身边,乌日娜便成了钢宝力达最坚实的后盾。
“有时候,救援会持续到很晚,她难免担心,就跟着我一起去。”钢宝力达说道。
帮忙递工具、照亮、安抚受惊的司机……乌日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我不像他那样专业,但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乌日娜说,“只希望我们每一次的出发,都能换来大家的平平安安。”
一次救援少则五六个小时,多则八九个小时。当救援任务告一段落,两人便一起走向那辆见证了他们无数次“并肩作战”的救援车。乌日娜坐在驾驶座,熟练地启动车子,而钢宝力达则在一旁静静地休息,他的心里充满了感激。
救援车在夜色中稳稳前行,家的方向越来越近。他们的心,也在这份陪伴中,紧紧地相连。而钢宝力达的救援故事也将因为家人的爱和陪伴,变得更加动人和温暖。(滕佳)
来源: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