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湖北武汉黄陂盘龙城遗址成功入选。
从1954年发现遗址,到随后长期、系统的考古发掘,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历经70年,多代学人长期工作于此。
如今,新一代的年轻学者从盘龙城成长起来。他们不仅扎根田野,也寻求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拓宽研究边界,试图揭示3500年前的社会全景,展示与传播长江文明的缤纷。
杂草丛下,惊现商代贵族墓葬
“我很热爱考古,我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参与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至今已经有十多年了。”盘龙城遗址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卓是“85后”,他的学术生涯与盘龙城遗址紧紧相连。
田野考古工作大部分是在野外进行,孙卓和团队基本上每天都会在野外工作7个多小时。学生时期,孙卓参与的考古项目条件艰苦,不仅交通不便,经常停电,更是连洗澡的地方也没有,“但那时候不觉得苦,反倒是怀揣着希望和兴奋下工地。”
即便作为大众眼中的冷门学科,考古学也具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特质。不断发掘出珍贵文物、逐步揭开尘封的文明,对于热爱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满足与享受。
说起盘龙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90后”副教授邹秋实有一段跨越3500年的奇遇。
2014年1月的一个清晨,邹秋实和同学在盘龙城遗址附近的野外测绘。行走在一片湖边滩地的草丛中,露水沾湿了他们的裤脚。为了生火烤一烤,他们随手扒开干草,没想到,草丛中露出了一只绿色“耳朵”。
“这下面一定还有其他发现。”邹秋实敏锐意识到,这个耳朵形状的金属残件,极有可能是商代青铜器的一部分。
通知领队老师后,团队随即着手发掘清理,一座商代早期高等级贵族墓葬重见天日。发掘期间,邹秋实师兄弟一行三人为了保护现场,在墓葬旁搭起帐篷守夜。
“我们带着这种兴奋,久久不能入睡。”回想当时的经历,邹秋实仍然感到十分幸运。
科技赋能,打开考古视野
盘龙城遗址发现于1954年,1963年为配合水利工程建设,湖北省博物馆对盘龙城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1974年、197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对盘龙城遗址开展大规模正式发掘。2013年开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现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组成联合考古队负责盘龙城的考古工作。
过去十年,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以大遗址考古保护、聚落考古等多重考古理念,对盘龙城展开新一轮深度探索。其中,诸多高科技的应用,让人们对盘龙城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数字考古,是邹秋实的研究方向之一。他介绍,2016年以来,武汉大学等单位在盘龙城遗址建立了三维测绘坐标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考古勘探系统和田野考古发掘数字平台。同时,武汉大学等单位还运用超声波测深仪对该遗址中的水下地形进行了测绘,结合陆地与水下勘探、测绘资料,对盘龙城遗址不同时期的地貌模型进行了数字化复原。
邹秋实认为,多学科与考古研究实践深度融合,再加上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拓宽了考古的视野,“侧重资源和手工业生产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道,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发展的脉络,位于长江流域的盘龙城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去年11月,“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在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开展,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亚醜钺、刻辞卜甲等难得一见的明星文物都在此现身,呈现了恢弘灿烂的商文化历史画卷。
“除了基本陈列,我们每年都要推出原创新展。”“90后”廖航毕业于武大历史学院,学生时代参与盘龙城考古相关工作6年,如今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担任考古研究部副主任。
廖航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团队成员中,过半是“90后”,大家不停大开脑洞,基于现有文物和考古研究,不断寻找新的主题角度,未来还将推出更多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展览,让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