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雪娇
4月22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卫生健康系统代表围绕“践行医者仁心 护佑人民健康”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参加本次见面会的卫生健康系统代表,分别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世霞;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涛;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主管护师邢少云;江苏省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焦建栋;还有一位先进工作者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郜洁,其中包括三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发布会现场(图源:国新网)
众所周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近年来,卫生健康系统代表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又如何通过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突破?
极目新闻记者提问(图源:国新网)
对此,江苏省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焦建栋在回答极目新闻记者提问时介绍,信息化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不光是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质效,也提升了百姓对健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如服务疫苗接种的场景,江苏预防接种APP以及电子接种证的应用,实现了“一码通办”,接种信息提醒、手机预约、现场扫码登记、留观提醒全部在手机端实现,非常便捷,此外,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应用癌症筛查平台和市民APP测评癌症风险,运用智能化癌症风险测评模型,半小时内出结果,并对高危对象进行信息提醒,触发医疗机构绿色通道。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在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分析、风险评估等疾控领域继续实践探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郜洁介绍,他们通过运用现代的知识库和数据库,构建大样本队列,系统梳理患者的中医症候信息,找出演变规律,同时用现代的多组学技术赋能,找到中西医结合最佳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人工智能去收集客观化的中医的望闻问切信息。同时,他们还将中医妇科的面诊、舌诊进行深度融合,初步建立了辅助决策辨证系统,该系统可帮助基层医生实现精准辨证,让老中医走出中医院。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用远程面诊、会诊和授课,让中医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手”触及得更远,及时和基层医生以及患者进行沟通和反馈,让优质的中医医疗资源下沉。
“我们也在建设癌症研究的基因队列,而且是精准队列。”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涛补充举例,比如一个人有接近3万个基因,某一个基因出了问题,要找到这个基因是很难的,就像大海捞针。通过建一个队列,找到生存期短的患者,进而找到导致生存期短的基因发生在什么位置,并且甄别出主要集中在哪个基因上,就有可能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江涛表示,这个过程需要良好的人群队列,良好的分析团队支持,更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当前癌症治疗已从过去的放疗、化疗、靶向治疗进入免疫治疗,特别是基于细胞和基因的治疗,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其团队也在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从另一个角度消灭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