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深圳高标准推动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

深圳通过建设基层应急管理服务站,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供图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濒临南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面临4—9个台风、30余场暴雨的侵袭,自然灾害频发。

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深圳市陆域面积1997平方公里,实有人口超2200万,商事主体超400万家,人口密度、开发强度、商事主体密度均居全国城市首位。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城市安全带来了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城市安全治理面临着“七多”复杂形势:车辆多、建筑工地多、自建房多、油气管网多、消防隐患多、高层建筑多、生产经营场所多。

如何在这种复杂形势面前确保安全,为市民群众营造祥和安全的社会环境,始终是深圳应急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圳的答案是向基层要战斗力,通过建设基层应急管理服务站,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助力高质量发展。

多元共建

打造基层应急“新阵地”

2023年5月,深圳市启动基层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工作,依托工业园区、建筑工地、大型商超、应急仓库、公益站点等场所,累计建设基层应急管理服务站2133个。这些服务站可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应急救援知识科普、基础急救技能培训等,并做到有突发情况时能“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管控风险,第一时间高效处置”,以“最小”应急单元守护“最大”平安。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牵头,联合住建、交通、水务、商务、文旅、卫健、市监、城管等部门,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独立、地方割裂的旧观念,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通过统筹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火灾隐患整治经费、部门业务经费、机动预备经费等,推进应急管理服务站的建设完善,并鼓励企业筹措资金参与建设。围绕风险防控重点领域,依托20余类场所现有站点,结合区域性风险特点,建设应急管理服务站。

积极与行业部门开展共建,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和建设局、市总工会等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将工伤预防小屋纳入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与团市委在应急管理服务站与志愿服务站共建方面进行深化合作;联合市委组织部,将应急管理服务站与党群服务中心进行融合共建,增加应急管理服务的标识和相关内容。

资源下沉

筑牢基层应急“战斗堡垒”

深圳市持续推动更多资源下沉,充实基层人员力量,强化站点物资配备和科技支撑,筑牢基层应急的“战斗堡垒”。依托政府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构建站点多元化的力量体系。

截至2024年12月,深圳市共有“应急第一响应人”10.3万人,他们在战时参与扑灭初起火灾、救援落水人员、抢救突发疾病市民,平时则作为应急安全知识普及“志愿者”、隐患排查的补充力量。

站点常态化配备应急、消防、防暴等物资装备,实现“一站存储、快速获取、迅速救援”。例如,针对在建工地存在高处坠落、建筑坍塌等风险,配置土工开挖、生命探测等装备,为第一时间应急救援提供有效的设备保障;在站点配置AED设备(共计4.3万台),便于应急队伍即取即用。

科技支撑也是深圳市应急管理服务站的一大亮点。通过“智慧应急”系统,深圳市将交通、水务、气象等22个部门2280亿条业务数据、4700余路重大危险源视频资源、市区街三级865个物资仓库和储备点、815.44万件(套)物资装备向基层站点延伸应用,实现“市—区—街—社—站”五级数据贯通共享。这一系统为基层开展宣传培训、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全市资源信息支持。

实效为先

提升基层应急服务水平

深圳市鼓励基层立足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应急管理服务站的建设与应用。

龙华区依托应急管理服务站推动工业园区“十个一”规范化建设。以园区物业“网格化”为抓手,建立“政企联合、部门联动、党建联建”的应急管理共建共治模式,打造园区“一二三四五”管理机制(即建设一个集中管理机构——应急管理服务站,夯实出租方和承租方两方责任,巩固基础设施基础、硬件装备基础、履职能力基础等三项基础,严格机动车、非机动车、外来作业、“二小零”施工等四个准入,强化政府监管、园区管理、企业自查、员工监督、社会监督等五项监督),结合园区企业特点开展重点监管。打造“安全守夜”特色行动,开展区、街、社联合统一安全隐患排查,从源头抓好事前预防。2024年,累计巡查安全隐患9387次,发现并整改隐患801项;开展安全宣教1052场次,覆盖约29420人次。

福田区岗厦北地铁站依托应急管理服务站实行“七长”联动机制。岗厦北地铁站依托应急管理服务站,打造“资源共享、部门联处、应急救援、宣传培训、便民服务”的多功能阵地,建立“七长”(即地铁车站站长、运管办执法队长、轨道派出所所长、地面派出所所长、社区工作站站长、消防站站长、排水队队长)联动应急响应机制,增强应急体系的桥梁纽带功能,实现常态化联勤联训联处工作的畅通衔接,提高地铁区域安全风险协同应对能力。2024年,岗厦北地铁站依托应急管理服务站,累计开展综合排查34次,发现并整改隐患74项,成功处置突发情况13起。

大鹏新区的“山海”一体立体救援体系则体现了深圳市在应对复杂地理环境和多样化风险时的创新思维。通过在人流密集沙滩、景点建设固定服务站,在海事、渔政执法船艇设置移动服务站,“固移联动”打造近岸“四分钟救援圈”;在各登山口、网红打卡点、热门路线上建设服务站7个,沿线设置检查提醒站点35处,沿路布设红丝带、导览牌等6000余个,“点线结合”建设山林服务站。2024年,在游客数量、登山人数双激增的背景下,涉海亡人数同比下降33.33%,山林户外运动突发事件起数同比下降26.32%,特别是迷路起数下降92.59%,遇险报警人数下降30.8%。

撰文:崔璨

■链接

创新启示

深圳市通过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为市民群众营造了祥和安全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中,深圳市不仅为城市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首先,资源前置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基础。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创新基层应急管理服务手段、服务模式、服务理念,着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动应急管理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健全“市—区—街—社—站”五级应急联动体系,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

其次,多方参与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保障。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思路,推动上下统一思想共识、打破部门壁垒思维定式、强化资源整合平台搭建,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多部门、多层级、多主体共同打好“组合拳”,形成应急牵头、行业协作、企业支持、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格局。

最后,优化服务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有效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推动形成宣传培训、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的闭环管理,同步推动“智慧应急”和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实现从人防、技防向智防提升,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未来,深圳市将继续深化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为市民创造更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深圳高标准推动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