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让公路成为一座城的最强导游

在宜昌的层峦叠嶂与碧水清波间穿梭,沥青路面幻化为灵动的诗行,铺就出一卷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古昭“水上公路”凌波而行,将车辙化作流动的画卷;S255省道蜿蜒盘桓,每个弯道都勾勒出土家山寨的岁月往事;宜兴公路沿途,路标指引着舌尖上的奇妙之旅。曾经静默的交通干线,正通过交旅融合的匠心巧思,完成从实用通道到文旅长廊的蝶变,成为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的标杆范例。

宜昌公路的出圈,源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实践探索。被誉为“最美水上公路”的古昭公路,全长10.5公里,其中4.4公里宛如玉带漂浮在水面,与周边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吸引无数游客慕名打卡。驱车驶过古昭公路,仿若置身仙境,车窗外的水光山色让人忍不住多次驻足定格美好。而G348国道三峡公路段同样独具魅力,它沿着长江西陵峡北岸延伸,串联起葛洲坝、三游洞、三峡人家等多个景点,驾车穿行其中,长江三峡的壮美风光尽收眼底。公路不仅是连接起点与终点的纽带,更是流动的艺术长廊与文化传播者。

宜昌公路的成功,秘诀在于精准洞悉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消费升级的当下,传统“景点+停车场”的模式已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马蜂窝《年轻群体旅行行为报告》显示,92%的95后更倾心于旅途过程中的沉浸式体验。宜昌敏锐捕捉这一趋势,宜兴公路的“嗅觉设计”别具匠心,春日里柑橘花香沁人心脾,金秋时稻谷芬芳令人陶醉,让司乘人员仿若进行了一场嗅觉的奇幻之旅。这些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让公路从冰冷的基础设施升华为温暖的情感纽带。

硬核科技与深厚人文的深度融合,是宜昌公路脱颖而出的关键。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实现“车到景起”的智能讲解,5G网络保障山区公路的流畅直播,大数据分析让服务区变身“贴心的旅行管家”。文化的深度浸润更让公路别具韵味,比如临近端午节时,屈原故里秭归段的公路广播传来楚辞的诵读声;途经土家族聚居区,护栏图案自动切换为西兰卡普织锦纹样。这种兼具科技感与人文情怀的设计,让宜昌公路成为“最文艺沥青”。

宜昌的交旅融合实践成效斐然,G348三峡公路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全国第一批旅游公路项目。传统观念中,公路效益以“车流量×通行费”来衡量,而宜昌创新地加入“游客停留时间×消费金额”的全新变量。夷陵区交通局数据显示,特色公路沿线的农家乐年均增收达35%,远超普通公路带的15%,形成“公路滋养风景,风景惠及百姓”的良性循环。

站在交旅融合的时代潮头回望,宜昌经验为全国提供了重要借鉴。基础设施的升级,不仅是硬件的迭代更新,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与升华。当公路能够串联起地域文化、自然风光与游客体验时,它便超越了单纯的运输功能,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旅游经济的引擎。这种创新思维,或许正是破解交通与旅游融合难题的金钥匙。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宜昌公路还将不断进化,但始终不变的是让交通设施散发人文温度,让每一段旅程都成为值得细细品味的诗意故事。毕竟,最美的风景不仅在终点,更在于公路与山水、文化、游人共同谱写的绝美诗篇,公路也终将会成为一座城的最强导游。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建立(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让公路成为一座城的最强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