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黄余红:我们愿做全球医学救援装备领域的探索者和推动者!

《中国退役军人》栏目系列报道“强国复兴,奋斗有我”,今天推出《黄余红:我们愿做全球医学救援装备领域的探索者和推动者》。采制:总台军事记者杨鸿、张建动,特约记者张书俊;播音:胡铖铖、宋波。

人物档案

黄余红,江苏泰州人,1975年出生,1992年入伍。服役期间,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2016年转业后被安置到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经集团党组批准,他单枪匹马牵头创办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船海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怀着自主创新、实业报国的时代担当,黄余红带领员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经过近5年的奋斗打拼,创建了我国陆海空天潜隧“六维一体”的“应急应战”医学救援装备保障模式,牵头承担了以5个国家“首台套、补短板”为代表的13个重大科研攻关专项,自主研制了6大系列300多种军民应用产品,填补了我国“应急应战和基础医疗”智成医学装备研发制造的空白,推动我国高端智能医学装备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中船海神公司牵头研制的“急救(转运)机器人”引来众人围观

今年4月8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由中船海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研制的“急救(转运)机器人”“急救转运无人机”“智成急救后送舱”“智成方舱(帐篷)医院”等7个“国际首创”的医学救援“黑科技”产品集中亮相后,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和国内外知名网站广泛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博览会现场,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黄余红告诉记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并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多年的军转干部,他深知我国医疗装备的痛点、难点、堵点,有责任带领创业团队探索创新我国高端医学装备的建设发展。

黄余红:作为一名军转干部,又有临床医学这样的专业背景,我有责任为医疗装备的发展贡献力量。我愿意历经千难万险,愿意为之奋斗终身。

黄余红出生在江苏泰州,那里是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故乡,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他从小就立下从军报国的志向。1992年12月,17岁的黄余红参军来到原第28集团军炮兵旅,三年后考入原白求恩军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后来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在军校学习工作期间,白求恩精神始终激励着他成长,这也成为他后来在医学装备研发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动力源泉。

黄余红:白求恩是一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白求恩当年医疗条件有限,只能制作一些简易的医疗器械,而我们现在是用科学的、智能化的手段,去研制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但与白求恩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黄余红上军校时的留影

2016年11月,黄余红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正团职领导岗位转业后,安置到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政策法规部,担任高级业务经理。戎装虽解,军魂犹在,在新的岗位上,他继续保持军人作风,踏实工作,勤奋敬业,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员工。

黄余红:2017年和2018年,我连续两年被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评为优秀员工,我的勤奋敬业获得了组织的认可和信任,为我投身如今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9月,一则“高端医学救援装备”的科研招标信息,引起了黄余红的高度关注。他向集团领导主动请缨,自费组建团队,开启了“便携式急救设备”等三个科研项目的标书撰写,经过两个多月没日没夜的奋战,他们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

黄余红: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拿了三个项目的三个第一名。后来,我们集团党组下决心成立“三型骨干卫勤装备领导小组”,并且任命我为这个项目组的副组长,由我来牵头组建中船海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的黄余红(右三)和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资料图)

2019年10月,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黄余红调到集团产业发展部工作。2020年6月,经集团党组批准,黄余红手拿一纸任命,单枪匹马走上了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牵头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船海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当时,正逢新冠疫情肆虐,黄余红举步维艰。因为创业资金严重短缺,公司交不起房租而被业主断水断电。在这困难时期,黄余红两次自掏腰包,勉强维持了公司的基本运转。在公司濒临倒闭的紧要关头,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主要领导看中了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研发团队的创业精神,主动给出了诸多优惠政策,把公司落户到了石景山区的创业大厦,从而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黄余红:我当时立下誓言,一定要发扬在部队时不怕苦不怕累、敢打硬仗的精神,要勇于担当,把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才有了公司的起步。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黄余红始终以“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廉洁奉公”来要求自己。他着眼国家关于“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的战略部署,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坚克难。记不清多少次,他忙碌到夜深人静时,不由得会站在办公室里向家的方向眺望。虽然公司离家不远,但他长期吃住在公司,平时很少回家。五年来,正是凭着军人的一股执着和拼劲,黄余红带领公司取得了一个个创新和突破:公司不仅建立了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事故、核生化和战场伤员救援(救治)5个领域的20条救治链,形成了“应急、应战和基础医疗”医学装备研发制造的产业布局,而且还创建了我国陆海空天潜隧“六维一体”的“应急应战”医学救援装备保障模式。

黄余红:2021年9月,我在全球首次提出创建陆海空天潜隧“六维一体”的国家应急应战医学救援装备保障模式。我有一个梦想,在每一个维度中,我们公司都要成功研制并且形成产业链、救治链和保障链,继而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黄余红(左)向来公司参观的领导介绍新开发的智成产品

2021年,公司自主研制推出了集呼吸机、监护仪和输液泵等5种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急救设备”。为了确保这项装备能够适应多种环境,黄余红作为项目牵头人多次带队上高原、下海岛。不管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忍受高寒缺氧带来的头疼、呕吐等高原反应,还是在盛夏炙热的海岛上承受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军人出身的黄余红始终坚守在试验一线,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设备的多种环境检验。

黄余红:当时,面对海岛上高温、高盐、高湿的恶劣环境,我说,就是脱掉两层皮,也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技术难关攻克下来。

黄余红自主创新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感动了身边许多人,一些志同道合的优秀退役军人和优秀高校学子纷纷慕名而来。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李志4年前入职海神公司,如今他已担任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他说,黄余红的执着拼搏精神,时刻在激励着他和公司的同事们。

李志:员工们对董事长黄余红有一个评价,就是“苦了妻子,误了孩子,累了身子,贴了票子”。我们学习他,既学习他刻苦钻研的精神,也学习他对工作的执着和坚定。

黄余红代表公司与海外客户签约

这几年,在黄余红的带动下,员工们干事创业激情高涨,公司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现如今,中船海神公司已经成为国务院确定的三个医疗装备“标志性产品链主企业”,被国家相关部委评为“医疗器械中央企业示范单位”和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骨干企业”,先后承担了以5个国家“首台套、补短板”为代表的13个重大科研攻关专项,牵头开发了国家“医学救援全产业链智能体集群平台”,自主研制的“国际首创”系统集成产品“新一代智能轻量化方舱医院”,被称为“国之重器”。

号角催征,奋楫前行。如今,黄余红又瞄准“具身智能”的前沿技术,带领公司人员与相关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强强联手,投入一系列“智成医学装备”的研发制造中。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成果的不断转化,将引领我国陆地、海上和院前“应急、应战和基础医疗”高端医学装备的发展不断迈入新天地。

戎装虽解,军魂犹在。军转干部黄余红始终胸怀实业报国的抱负

“你是那一片海,你是那一首歌……”《海神之歌》这首歌的歌词,是黄余红一气呵成创作出来的,歌词里,寄托着他的梦想与情怀。今年50岁的黄余红虽然已经满头白发,但他的眼神依旧明亮而坚定。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在他的心里,创业五年,凝聚着他和创业团队心血研制推出的每一件医疗装备,服务的都是“国家战略”,承载的都是“生命希望”,凝聚的都是“智慧力量”,展现的都是“海神梦想”。

黄余红:我们将严格按照“服务国家战略、保障人民健康、引领行业发展”的职责和使命,推动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医学装备的研发链、救治链、保障链和产业链,为国家的医学救治综合水平的提升作出贡献。

(注:文中图片由解伟提供)

本期《中国退役军人》专栏

作者:杨鸿 张建动 张书俊

主播:胡铖铖 宋波

责编:张建动

主编:杨鸿

统筹:孙杰 邓曦光

监制:吕锡成 谭淑惠

北京市石景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协助采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黄余红:我们愿做全球医学救援装备领域的探索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