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谢宁
4月12日,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刘祯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主讲《梅兰芳与新中国——兼及与武汉之艺缘》。20世纪初,梅兰芳以卓越的艺术造诣为京剧艺术带来了新的辉煌,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深远持久。
在刘祯的讲述中,梅兰芳一生有两大空间:舞台艺术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在日常生活空间里,武汉与北京、上海、香港一样,对梅兰芳很重要。梅兰芳一生六次赴武汉演出,与武汉结下深厚艺缘,这里成为他重要的“戏码头”。武汉戏迷给大师的《女起解》改词,大师欣然接受,还赞叹武汉观众懂戏。
1951年4月,梅兰芳率梅剧团第五次来武汉演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师第一次到武汉。刘祯说,在梅兰芳的口述史《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有一章专门讲述他与武汉的艺缘。1951年4月18日中午,梅兰芳乘坐的火车停靠汉口大智门火车站,从火车站到友益街人民剧院的一段街道上,鞭炮震天、人头攒动,挤满了自发来欢迎的群众。由于沿途人们争相与久违的梅兰芳握手问好,不太长的一段路程竟走了近半小时。剧院的戏票也异常紧俏,除头等票外,普通座票一律不预订,且每人限购两张。剧院门口排起长队,有戏迷裹着夹被通宵排队。
4月23日起,梅兰芳在人民剧院以《女起解》《龙凤呈祥》《奇双会》“打炮”(行话,指戏班到新地方演出的头三天要演拿手戏)。因戏票供不应求,剧院请求每出戏连演两天,结果3天戏码变为6天。刘祯说,这在梅兰芳的演出经历中是没有先例的。
说起“打炮戏”的《女起解》,有一个小插曲:在第二天演出《女起解》后,有观众写信给梅兰芳,对戏中苏三的唱词“到洪洞见大人也好申冤”提出意见,理由是苏三已经起解离开洪洞境,提议将“洪洞”改为“太原”。梅兰芳读信后欣然接受,连说“武汉的观众真有心”,从此改“洪洞”为“太原”。
这次在武汉,梅兰芳还重排了《抗金兵》。此次重排在剧本情节、人物塑造、艺术布局上都作了重大修改与提高。此时,原来饰演韩世忠的林树森已谢世。梅兰芳认为当时唯有武汉市京剧团的高盛麟适合扮演这一角色,因为他能文能武。果然,梅、高等联袂演出的《抗金兵》一时轰动江城,连演三场,座无虚席,叫好声如同波浪席卷舞台。
梅兰芳曾在《赣湘鄂旅行演出手记》一文中谈到武汉时说:“在武汉,使我痛快地看了几出汉剧。汉剧和京剧是有血缘关系的,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之外,别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刘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人民的戏曲事业中,更加积极地投入文化实践的工作中。梅兰芳完成了由一位爱国的“伶界大王”向有理想、有信仰的京剧艺术家的历史过渡。梅兰芳还是一位高度文化自信的文化传播先行者,他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京剧、中国戏剧带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璀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