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当春风轻拂荆楚大地,长江汉水之畔,春耕的热潮奔涌,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希望,一幅“春和景明、万象‘耕’新”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海报设计:谭伟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其农耕历史源远流长。随州曾侯乙编钟出土的青铜农具,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田律记载,无不镌刻着古老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诉说着这片土地与农耕的不解之缘。肥沃的土地,滋养着万物生长。从江汉平原的智慧农田到武陵山区的梯田云海,从大别山麓的生态茶园到三峡库区的柑橘林海,青山绿水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物产。先进的耕种理念,彰显着楚人“筚路蓝缕”“寸土必争”的智慧。江汉平原的“湖垸田”耕作体系、鄂西北的“旱地三熟制”,历经岁月沉淀,仍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湖北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从单一农产品销售向全产业链延伸,从传统农业向三产深度融合升级,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湖北农业紧跟时代步伐,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传统农耕向智慧农业转变。近年来,湖北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以全国3.7%的耕地生产出全国4%的粮食,连续13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Z世代”新农人借助无人机施肥打药、用北斗导航播种、在智能配肥站定制“土地营养餐”、通过智慧农业物联网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科技正重塑农业生产的时空维度。《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重塑生产要素配置。在种业振兴攻坚、智能农机装备升级、生态循环模式创新等领域,湖北正不断探索,让科研成果在春耕备耕中落地生根,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春耕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延伸产业链条,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湖北立足自身山水禀赋,深挖荆楚农耕文化内涵,跳出“就农言农”的思维定式,通过打造田园综合体与农耕文化体验,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譬如,在宜昌柑橘产业园,柑橘酵素、陈皮精油等精深加工产品让“小柑橘”变身“金疙瘩”;仙桃排湖的万亩油菜花海中,观光小火车载着游客穿梭,农民变身“田园CEO”。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也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湖北样本”,彰显了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产业文明跨越的智慧。
春耕,不仅是农民的“田间小事”,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为保障春耕顺利进行,荆楚大地各部门协同合作,以有力措施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资源保障部门做好农资储备,加强市场监管,夯实稳产基础;科技服务部门组织“线上+线下”培训,指导农户科学用肥用药,提升生产效率;金融支持部门优先安排资金,扩大保险覆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生态保护部门推动绿色农资应用,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守护良田沃土。各方力量汇聚,共同诠释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湖北正以“端牢中国饭碗”的政治自觉,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春和景明的美好时节,湖北春耕正酣。政策扶持、科技赋能、产业融合,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荆楚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湖北必将迎来更多丰收的季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在新时代的发展征程中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农业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向常荣 (长阳“清江剑”网评团队、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