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科技赋能工程质量防护体系 为宁夏交通网络筑牢“安全防线”

“K23+100米处路基压实度疑似不达标,立刻开展现场核查!”9月上旬,宁夏吴忠市的一处公路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督局吴忠分局的执法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无人机回传的高清画面,随即迅速向路面巡查组下达指令。在交通运输厅精准发力,全面推动下,如今,类似的场景在宁夏交通建设工地频繁上演,一套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工程质量防护体系正如同坚固的盾牌,为全区交通网络筑牢坚实的“安全防线”。

“曾经,检查工程质量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主要依赖‘经验摸’,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判断,质量管控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如今,有了这些详尽的制度标尺,每个环节都如同被精确校准的齿轮,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督局质量安全执法负责人说。

修订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标准化指南(公路水运工程)》与《宁夏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及质量检测管理工作标准化指南》,对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细致剖析和规范;新实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行政执法监管办法(试行)》和《交通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执法监管实施细则(试行)》,为整个交通建设市场的行政执法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四份文件共同构建起一套严密的“制度闭环”,从微观的路基填料含水率标准,到宏观的桥梁支座安装规范,每一项细节都标注得清晰明确、毫厘不差,为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提供了精准、权威的依据,让质量管控工作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今年,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在五市综合执法分局成立质量安全执法大队,使交通建设领域执法队伍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重飞跃。执法人员数量从原来的24名扩充至76名,专业技术人员由7名增加到25名。

“无人机巡检1小时,就能轻松覆盖5公里路段,其效率比人工巡查高出整整10倍;只需轻轻点开智慧平台APP,3个新改扩建项目、26个养护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数据便如同清晰的水晶,一目了然。”在石嘴山交通工地,交通工作人员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低空掠过路基,一边热情地演示着手机里的“宁夏交通建设工程智慧工地一体化监管平台”。

无人机机身携带的三维扫描仪能够实时生成精确的数据模型,并与设计参数自动进行比对,任何细微的偏差都逃不过它的“法眼”;平台上的监管模块,则构建起一个“施工—监理—建设—主管部门”多层级矩阵化监管网络,如同一张严密的大网,将各个环节都紧紧笼罩其中。目前,该平台已在3个新改扩建项目、26个养护工程中广泛应用,覆盖率高达95%,形成了“多项目多层级多部门”同步监管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实现了建设过程可视、程序可靠、质量安全可控、人员可管,为公路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宁夏方案”,引领着宁夏交通建设迈向智慧化的新时代。与此同时,科技的力量也为这支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托无人机巡检、非现场监测等智能手段,全区交通运输行业执法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无人机如同灵动的“天空之眼”,能够快速、全面地巡查大面积的施工区域;非现场监测系统则像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实时监控着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关键指标。这些智能手段的应用,让执法人员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有效维护了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和行业安全稳定发展环境。

今年以来,对乌海至玛沁公路惠农(蒙宁界)至石嘴山段项目、国道338线中卫至孟家湾段公路、省道202线塘坊梁至下马关段路面提升工程等34个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养护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质量管控、人员履约、监理及试验检测等工作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检查检测。

在检查过程中,采用了“以检查为先导带动检测、以检测为辅助强化检查”的创新模式,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现场随机抽检原材料,如同为工程质量进行了一次客观、公正的“体检”,有效验证了各级质量保障体系的执行效果。抽检结果显示,原材料及实体3987点(组)中,合格3945点(组),合格率高达98.94%。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抽查意见27份,现场反馈并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做好问题整改的后半篇文章,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彻底解决,为交通建设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宁夏交通领域通过制度筑基、队伍扩容、科技赋能和全覆盖监督等多维度、全方位的举措,精准发力破解发展难题,以实干精神赋能行业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交通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宁夏交通运输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科技赋能工程质量防护体系 为宁夏交通网络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