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东的地缘局势因一则军事部署消息引发了剧烈震动——埃及在西奈半岛秘密部署了中国制造的HQ-9B远程防空系统。这一举动不仅将雷达覆盖范围扩大至以色列南部的核心区域,实际上还形成了一个“反介入/区域拒止”的防空气泡。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数十年来由《戴维营协议》维持的脆弱平衡,意味着以色列空军的行动自由首次遭遇了“硬性限制”。
此次部署并非偶然。在2023年10月,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并引发加沙冲突后,阿以之间的对抗已蔓延至黎巴嫩、叙利亚、伊朗等多个地区。而埃及则愈发担心“巴勒斯坦难民大规模涌入西奈”。2025年8月,埃及已将西奈的驻军增至近4万人,远超《戴维营协议》所规定的非军事区兵力限制。同时,埃及又在西奈增派了至少两个HQ-9B导弹连,部署在阿里什附近和拉法走廊沿线,形成了重叠的防空网,明显是在对以色列空袭加沙做出“红线式”的回应。
作为中国防空系统的代表性出口产品,HQ-9B的性能恰恰击中了以色列的“软肋”。该系统的射程可达250公里,射高可达30公里。从西奈半岛的北部部署点出发,它不仅能够完全覆盖加沙领空,还可以深入以色列境内,将特拉维夫市区及以色列空军的主要基地如哈泽里姆和拉蒙等纳入雷达监控范围。其360度相控阵雷达能够同时追踪多个高速目标,并配备主动雷达寻的技术和强大的电子对抗能力,这使得它能够抵御以色列的电子战平台,如湾流G550“Shavit”的干扰。这意味着以色列空军依赖的“电子压制 空袭”战术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此次部署标志着埃及国防战略的重大“转向”。过去,埃及长期依赖美制“爱国者”和俄制“山毛榉-M2E”防空系统,但自2025年初采购HQ-9B以来,埃及实现了对大国武器供应商的“去依赖化”。这一选择不仅是基于HQ-9B的实战口碑,更体现了埃及对美国13亿美元年度军援附带的政治附加条件的不满。
通过部署HQ-9B,埃及不仅保护了苏伊士运河等关键基础设施,还在加沙停火谈判中以“前线行动者”的身份脱离了“地区旁观者”的角色,握有了更多的筹码。
以色列的反应可谓是“震惊且焦虑”。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急忙跑去游说美国,试图迫使美国对埃及施加压力,要求撤回这一防空系统。以色列媒体甚至将HQ-9B称为“能够彻底改变局势的大威胁”。对以色列军队而言,这一系统一旦投入使用,他们在加沙南部每次飞行行动的风险都要重新计算。
尽管以色列军队装备了F-35I“阿迪尔”隐身战斗机和先进的防区外导弹,但HQ-9B的低频雷达仍能有效探测到隐身目标。如果以色列选择攻击这些导弹阵地,可能会引发埃及的直接反击,从而打破两国保持了数十年的“和平默契”。更麻烦的是,以色列现有的“箭-3”和“大卫弹弓”防空系统主要侧重反导,在“压制敌方防空系统(SEAD)”方面没有显著优势。以色列急需调整战术,时间上已经非常紧迫。
美国此时也陷入了两难境地。作为《戴维营协议》的保障国,美国一方面必须确保以色列的“质量军事优势”,另一方面又不愿与埃及这个重要的阿拉伯国家发生冲突。五角大楼私下担忧,埃及使用中国防空系统可能会破坏美埃军事互操作性与情报共享,但在公开场合,美国尚未做出明确表态。毕竟,13亿美元的军援已无法抵消埃及“多元外交”战略的决心。
此次部署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中国通过出口HQ-9B,进一步巩固了在中东地区的军贸影响力,未来向海湾国家的出口潜力也大幅提升。而随着《戴维营协议》中关于非军事区的相关条款屡屡被打破,许多人不禁开始怀疑,过去那种维持中东和平的“旧方法”是否还能奏效。
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以色列决定动用武力消除HQ-9B带来的威胁,极有可能引发埃及、黎巴嫩真主党等多方的联合反击。届时,原本局限于加沙的冲突可能会迅速升级为一场涉及整个地区的全面战争。
如今,西奈半岛再次成为中东复杂矛盾的“风暴眼”。中国的防空技术、埃及对自身主权的捍卫、以色列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这几股力量正在西奈半岛展开一场看似微妙却意义深远的战略较量。对以色列空军而言,HQ-9B带来的“禁飞区”压力才刚刚开始。而中东的力量平衡,或许正因为这次部署而迎来“冷战后最深刻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