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打好创新监管“组合拳” 筑牢经营主体“防护墙”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充满韧性的千千万万经营主体。作为服务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市场监管部门锚定发展方向,聚焦经营主体设立、成长到持续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以改革创新解难题、以精准服务强保障、以科技赋能提效能,为全区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截至2025年9月底,内蒙古经营主体突破300万户,较“十四五”初期大幅增长,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实现8.52%、4.43%的同比增幅,市场活力与发展质量实现“双提升”。

减经营主体负担

增市场办事便利

“从个体工商户到连锁经营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成功申报‘名特优新’(知名、特色、优秀、新兴)个体工商户后,各类扶持政策实实在在减轻了负担,包括税费减免、创业补贴、金融支持等,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服务提升中。”10月10日,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白大草原馅饼店负责人白日荣激动地说。针对这种“发展型”的经营主体,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在侧重增强企业合规管理水平的同时,全力帮助他们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促其快速成长、做大做强。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着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全心全意为其减负担、添便利。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中“准入难、经营难、转型难”痛点,以企业办事体验为导向重构业务流程,包括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企业信息变更、迁移登记、注销登记、开办餐饮店、“个转企”高频事项办理时限,分别压缩至1个、2个、12个、9个、5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全区“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办理业务70.37万笔,1.34万户个体工商户通过“注销快车”便捷退市,经营主体办事效率显著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降低。

向违法行为亮剑

为守法经营撑腰

经营主体的长远发展,依赖于稳定的规则、清晰的边界和制度的保障。近年来,内蒙古从经营主体视角出发,筑牢法治屏障、强化科技赋能、创新监管方式,实现高效监管。

“以前不同部门轮番检查,企业需要花不少时间对接、迎检,现在几个部门联合上门,一次查多项事,省心多了。”近日,包头市一家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心里话。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市场监管部门既为守法经营主体“撑腰”,也对违法行为“亮剑”,构建起“包容审慎+严格监管”的执法新格局。针对轻微违法行为推出免罚清单,明确“轻微免罚、首违不罚”适用情形,通过行政辅导、提示、告诫等非强制措施,引导经营企业主动整改。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办理免罚案件2873件,发布合规指引清单365项,帮助企业信用修复4.4万户,轻微免罚和不予行政处罚案件比重从2020年的11%提升至26%。推行的“信用分级监管”,实现了对守信企业少打扰、对失信企业重点盯。

创监管服务模式

提政务履职质效

“没有市场监管部门的精准指导和全力支持,我们的产品不可能这么快落地投产。”10月8日,通辽市圣达生物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志刚专程向通辽市市场监管局表达谢意。

原来,今年6月,该公司决定启动乳清发酵物项目生产,但是这种新产品在国内暂无生产方面的国家标准,企业面临产品标准制定和审查方案落地的双重难题。当地市场监管局得知情况后,开启主动上门“问诊”服务,多次组织专业人员与企业沟通,积极协调区内的行业专家,从标准框架搭建、关键控制环节及理化指标设定到审查流程优化等方面全程跟踪指导,帮助企业高效完成了标准的制定与备案。最终,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标准制定到资质审查出证,帮助企业在“迷途”中找到了出路。

企业的痛点,就是服务的焦点。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市场监管部门创新“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模式,不仅构建起“预防、容错、惩戒、复盘”闭环监管体系,让监管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预防”,而且通过开展 “请进来听诤言、沉下去解难题”活动,搭建起政企沟通桥梁。仅通辽市累计组织企业恳谈会424场、政企对接活动79次,334名干部包联428家企业,收集经营主体诉求超2000条,精准解决了“许可证到期提醒”“政策理解难”等一批堵点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更严监管,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记者 李国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打好创新监管“组合拳” 筑牢经营主体“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