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盆二代”让“盆景乡镇”越来越潮——
120支直播团队入驻 一年卖出1.5亿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义超 通讯员 覃丹 田芳
“已经挂果,今晚上架。”10月10日上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佑溪村,23岁的向武军带着工人抓紧采挖金弹子桩苗,这批桩苗将于晚上在他的直播间“秒杀”。
45年前,高家堰人靠山吃山,挖野生树桩做盆景;22年前,人工育苗成功,形成5300亩种植规模;如今,随着返乡村民和年轻人“接棒”,盆景销售从线下转至线上,由此延伸出直播、物流、制盆、包装等全新细分岗位。高家堰的传统生意年产值做到了1.5亿元,带动就业超5000人。
一场直播 让他选择回到大山
“一次买走了200株,如今一天的销量,抵过去5年。”赵友全看着即将离地的苗木,笑容里满是感慨。
2022年春节,返乡休假的向武军被一幕震撼:朋友直播卖盆景,一株4000元的桩苗一秒成交。他当即辞去外地工作,“不想在外‘打螺丝’了,最后一个月工资都没要”,决定留在家乡做直播。父母也是盆景种植户,他学起培育、蟠剪造型驾轻就熟。
“网上销售流程简单直接。”他介绍,直播时,他会将白天从农户地里收购的桩苗逐一展示并报价,客户相中后便下单、截屏,最后进行发货。
一个月直播25场,每场4个小时,最高的一场成交8万元……聊到现在的收入,向武军十分满意。
今年十一假期,54岁的盆景种植户李长龙一天也没闲着。9月30日起,在他的儿子直播间约定看货的外地客户陆续到来,“全靠线上引流,假期首日就卖出了4万元。”
在高家堰镇,类似向武军这样的直播销售团队已达120支,其中六成为90后、00后。
一个盆景 分工协作越来越细
当向武军忙着为晚上直播做准备时,集镇上,40岁的李苇正对打包好的盆景逐一检查,这批货物将发往云南、广西、四川等地。
树干用木条固定,枝叶和果实用红网包裹,这些细节关乎客户验货后的货款支付。
2022年,在广东从事物流工作10年的李苇回到高家堰,为盆景销售团队做打包和物流。他前往外地学习绿植打包技术,“10月已经发了300多单。”
距离李苇经营的物流点3公里,58岁的村民魏直清正手把手教29岁的儿子魏光文为花盆上色。
花盆,是盆景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前,魏直清见镇里盆景园大多从外地购买紫砂材质的花盆,成本高,样式单一。他利用在外做建筑装潢的经验,摸索定制水泥材质花盆,受到客户青睐。售价从500元到1000元不等的花盆,他一年轻松卖出500个。
44岁的邹鹏5年前返乡,在镇里建起了麦坪水泥制品加工厂,从事制式花盆制作。他的产品不仅供应镇里的盆景销售户,还销往湖南、广西等地,一年能卖出120万元。
一场活动 老生意越来越时尚
高家堰盆景产业链党支部书记方秉荣介绍,自己从事盆景种植销售近30年,“盆二代”带来新的销售方式,“大家越玩越时尚。”
9月28日,“匠心传承·盆景筑梦”2025年高家堰镇盆景文化艺术活动周启幕,这是该镇时隔30年,再次举办类似活动。
“活动就是为了增加品牌认同感,为大家打气助威。”方秉荣介绍,活动设立了蟠剪技能、网络直播等比赛,其中21个直播团队两小时销售额超28万元,真真切切地让大家感受了传统产业新气象。
“每一株都是正宗高家堰桩苗,相中的赶紧下单。”夜幕落下,向武军的直播间逐渐热闹了起来。他说“十月是金弹子果实最红艳的时候,家乡盆景的知名度也会越来越高。”
村民蟠剪技能比赛 通讯员 田芳 摄
村民参加蟠剪技能比赛 通讯员 田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