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组织人事报》于9月刊发的文章《“快牛”勿用鞭打》火出了圈。文章披露,在机关工作中,能者多劳、庸者逍遥已成顽瘴痼疾:“快牛”越跑越快、越背越重,“慢牛”却悠哉悠哉、甚至“躺平”,如此“鞭打快牛”式管理,看似效率至上,实则透支长远,既伤“牛”心,更误“田”事。让“田”里麦浪千重、嘉禾满园,就必须把“鞭子”换成“尺子”、把“斥责”化成“牵引”,打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天地。
要做好一图量才,立起“能力坐标系”。“快牛”越跑越累,是因为看不清远途还有几座山、几道坎;而“慢牛”之所以慢,是因为不清楚差在哪、补什么。为此,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明确自身能力刻度,做好良才用才工作,首先要合理量化出“标尺画像”。应会同业务条线,为各类岗位绘制“能力雷达图”:横轴是专业深度,纵轴是综合广度,象限里细分出数据治理、群众工作、应急处突、文字表达等条目。一览雷达图,谁长谁短一目了然,孰强孰弱一清二楚。“快牛”可对标升级,“慢牛”可对表补缺。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把雷达图每月“晒一晒”,每季“亮一亮”,让“寸功”可感、让“光阴”不惰。
要做实三色定责,调准“激励橡皮筋”。一些单位“快牛”之所以“累倒”,根源在于职责清单就像“橡皮筋”,能者多劳却不多得,只会愈拉愈紧;“慢牛”原地踏步则会毫无张力。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用起来。应梳理岗位职责,把该谁干、干到什么程度、干好干坏怎么说写清楚,同时配套“红、黄、蓝”三色台账——红色激励“快牛”,黄色提醒“慢牛”,蓝色预警“懒牛”。“多劳多得”不是“多劳多压榨”,而是“多劳多增值”。与此同时,对“慢牛”也要多加引导,以“文火慢炖”的形式,在每完成一次能力跃升时给予进步激励,这样才能让“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为队伍建设的好汤药。
要做优精准匹配,扣好“人事搭扣环”。部分管理者常打“安全牌”,把急难险重统统塞给“快牛”,把清闲平稳留给“慢牛”,久而久之演化出了“老黄牛”与“老油条”的反差。不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要根治这种惰性分配现象,管理者必须作出从任务中转到资源调配的角色转变,而其核心要义就在于建立基于任务属性与干部能力的精准匹配。管理者要清晰界定任务所需技能与经验,同时对队伍骨干如指诸掌,了解其专业特长、发展意愿与当前负荷,既要依据能力,确保“快牛”攻坚克难,也要考虑培养,将增长经验的机会适量分配给有潜力的“慢牛”,助其向“快牛”转化。通过这种动态、均衡的分配策略,要让能者有其责、勤者有其功,也让后进者有动力,从而实现队伍干事能力的整体提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鑫龙(湖北大冶)
责编:左乙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