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选手拉伞起飞。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诗秋
通讯员 韩博涛
秋阳漫过圣境山的山脊,最后一具滑翔伞缓缓收拢。
9月28日,为期4天的2025年滑翔伞定点世界杯总决赛,在荆门市东宝区圣境山生态旅游区落幕。这是荆门连续三年承办这项国际航协A类赛事,也为这场“三年之约”画上圆满句号。
19个国家和地区的45名顶尖选手逐风翱翔,在圣境山滑翔伞基地上空划出优美弧线;而山脚下的烟火气更浓郁,滑翔伞带来的热闹,已融入荆门人的日常。
赛事焐热民生日常
赛事落幕,热度未减,“看滑翔伞、吃农家菜、买土特产”的消费场景,牵动着周边百姓的生活。
“张老板,再来一份风干鸡!”9月27日中午12时,距离圣境山脚下1公里处的“云端人家”农家乐座无虚席。三年前东宝首次主办世界杯时,老板张建国嘀咕:“这小众比赛能有人来?”没想到,开赛首日就坐满了人。今年赛事期间,店里日均接待超30桌,他经常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客人就认咱东宝的风味,土鸡炖粉条、排骨香肠点单率最高。”
赛事基地人群中,65岁的吕承国背着滑翔伞装备格外惹眼。这位荆门石化退休工程师,曾天天蹲在河边钓鱼,去年体验滑翔伞后直呼:“脚离地面的瞬间,风从耳边吹过,一下子像年轻了20岁!”只要天气好,他就往圣境山跑,一天飞五六趟才过瘾。
消费热潮还顺着山路漫向东宝区子陵铺镇及周边乡镇。镇内南桥村的包子铺前排起长队,七桥村的粉条、八角村的雪枣被游客装盒成礼,连40公里外仙居乡的麦酱,也成了游客青睐的伴手礼首选。“以前这些特产藏在山里无人知,现在借着圣境山的赛事名气,成了香饽饽!”子陵铺镇党委委员周梦凡笑着说。
近三年,东宝区旅游综合收入从55.96亿元增至66.91亿元,今年预计突破94亿元,年均增速30%;圣境山滑翔伞基地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周边村民人均增收超1.2万元。金泉村村民刘孝军将老屋改造成“伞降小院”民宿,今年暑假8间房天天爆满,“3个月收入抵得上去年全年”。
内陆小城选对了“滑翔赛道”
“一个中部内陆城市,为啥要搞滑翔伞这种小众运动?”2017年,东宝区刚提出建滑翔伞基地时,不少人觉得不切实际。
东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兴宇回忆,当时为摸清滑翔运动条件,专家团队在圣境山蹲点半个月,每天上山观风向、测气流,最终拿出的报告显示:“全年可飞220天,盆地地形能聚起稳定热气流,是天造地设的滑翔胜地!”
如今的圣境山早已换了新颜:这里拥有全球最大的35.7万平方米人工降落场、全国唯一的滑翔伞主题飞行大楼、700米长的德国生态飞行跑道,成为“国家航空飞行营地”,吸引着国内外伞友慕名而来。
“选滑翔伞,是选对了差异化赛道。”东宝区政府副区长杨凯坦言,当初除看中圣境山的自然优势外,更瞄准低空经济蓝海。作为全国首批、湖北唯一的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东宝将招商推介会“搬进”赛事现场。三年来签约31个项目、总投资238.8亿元,其中6个项目涉及低空经济,“造装备、搞研发、做培训、开发旅游”的产业链持续延伸。
朗高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戴苏平最初仅到荆门考察赛事商机,却当场拍板投资:“没想到荆门的航空产业链这么全,有专业人才、有市场需求,政府还一企一策帮我们解难题。”该企业投资1.3亿元的郎高低空飞行营地项目,今年赛事期间已签约落地,拟建无人机基地,打算与本地院校合作开设低空经济专业,培育产业人才。
赛事推动城市升级。东宝区投资1.5亿元翻新环山公路、扩建游客中心,圣境山生态旅游区成功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外籍选手每次来都感慨:“荆门每次都有新变化,越来越方便了。”
从少数人玩到多数人享
“现在想体验滑翔伞带飞,得提前预约,周末根本排不上号。”滑翔伞定点世界杯总决赛赛事主任余江颖坦言,三年赛事办下来让“圣境滑翔”的名气渐长,曾经的小众运动,慢慢成了大众喜爱的新鲜事。
荆门亚联航空运动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海鹏介绍,基地滑翔伞培训学员较3年前增长3倍,来学飞行的客群通常会在荆门停留7天至1个月,“培训、带飞业务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滑翔伞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的代表。”湖北省体育局航空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甘俊说,省里已将东宝纳入低空运动“一地一品”布局,每年给予专项支持,“要把东宝打造成湖北航空运动的人才基地和品牌窗口。”
因伞翼而起的改变,终将长成更长远的风景。东宝区委书记、区长董勇表示:“我们既要把圣境山打造成中国滑翔伞界的‘阿尔卑斯’、全球伞友争相打卡的胜地,更要以滑翔伞运动为支点,撬动低空经济产业链升级,最终让‘到荆门飞起来玩’,成为大众能轻松参与的日常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