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主编舆情分析师 卢霜
近日,多个社交平台因为热搜问题被主管部门约谈,指向的问题包括频繁呈现大量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处罚措施包括责令限期改正、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等。
实际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除了过分娱乐化之外,还存在多方风险。
成为不实信息的扩音器。热搜榜意味着网民目光的焦点,流量的最佳位置,登上了热搜榜,往往意味着站在了传声筒、扩音器的话筒前,但相关平台缺乏对上榜内容的限制和审核,有的来源于商业合作推广,有的是来自非权威信源的网络传言,甚至不实信息也能上榜传播。如“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秦朗巴黎丢作业”等假新闻的传播,均离不开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的助推。再如2025年3月29日,一则“顶流男星境外豪赌输光十亿身价”的新闻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迅速发酵登上热搜,阅读量突破5亿,随后证实为某网友利用AI工具生成的虚假内容。
词条提炼未兼顾价值统筹。各社交平台为博取和助推话题流量,往往迎合网民群体猎奇心理和负面偏好,突出群体对立、矛盾纷争,强化内容敏感点,热衷于标签式传播,不仅容易加剧网民偏见,强化刻板印象,且容易催化网络非理性情绪,煽动情绪对立、掀起网络骂战,恶化舆论生态。如近日,全国首例职场性侵获工伤认定案涉劳动争议纠纷部分开庭审理引发关注,但社交平台热搜榜上不乏与崔丽丽名字相关的内容,不少网民认为,崔丽丽作为遭遇性侵的受害者,不宜将该案件称之为“崔丽丽案件”,而是应该以性侵者王某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案件。事实上,同类现象并非孤例,一些恶性敏感案件中,事件词条的提炼有时并未兼顾价值统筹,带来类似负面影响的例子不在少数。
人为干预影响公共决策。一方面,部分热搜内容还存在通过人工干预、水军刷榜、算法推荐等方式上榜的现象,甚至不排除有资本或利益集团通过热搜干预,将公共视线从核心问题转移,容易导致舆情民意和舆情生态失真,误导公共决策。另一方面,热搜被人为干预,容易打击优质内容创作者积极性,加剧标题党、蹭热点等低质内容泛滥,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加剧信息茧房效应。此外,水军刷榜内容被网民识破后,容易影响社会信任。因《逆爱》爆红的23岁艺人梓渝被前女友指控劈腿经纪人后,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但随后娱乐营销号均同步发布#梓渝工作室声明#,负面词云在声明发布后立即出现“已和解”“私事不回应”等软化标签,且目前在搜索引擎搜索艺人相关资讯,没有一条为相关负面信息的呈现,从中可见资本对热搜的干预痕迹。
回到被媒体重点聚焦的热搜内容泛娱乐化问题上。当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被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词条占据时,无疑会挤压政策解读、民生热点等有价值信息的传播空间,影响权威发声、发展成果宣传等内容的触达率,干扰政民良性互动沟通。如2023年1月,胡歌官宣生女后,有网民盘点相关话题上热搜的超过10个;贾玲电影《热辣滚烫》上映期间,曾出现一天连登10多个热搜的现象,热搜榜前三都是“整容式暴瘦”“健身教练发声”“贾玲体脂”等内容,挤占了有限的公共资源。尤其是涉及恋爱绯闻、婚变出轨、争执骂战等娱乐花边新闻往往最容易占据高位,潜藏助长网络暴力、饭圈化等风险。
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对热搜榜单的整治可谓正当其时。热搜榜应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更要助力公众理解发生了什么;助力提升用户认知,而非制造群体焦虑;做到算法推荐和上榜逻辑透明,而非暗箱操作。热搜榜要在多元价值之间实现精妙平衡,其信息应该是可信的、有用的,能促进社会的理性对话与共同进步。总而言之,热搜榜应成为信息时代的公共广场,而非资本和流量的“角斗场”。
专题:东湖观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