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沃野金浪涌,鱼米之乡庆丰年。”9月23日,农历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在湖北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孝感的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洪湖的荷塘里莲藕饱满,宜昌的山坡上柑橘挂满枝头,恩施的茶园间新芽吐绿,神农架的林下药材长势喜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场专属于农民的盛会,不仅是对荆楚农人辛勤劳作的礼赞,更是推动湖北乡村振兴、激活“三农”活力的重要纽带,在新时代征程中书写着湖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湖北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与地方举措的坚实护航。2025年,湖北省紧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出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组合拳”:提高水稻、油菜生产者补贴标准,让江汉平原、鄂东等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户吃下“定心丸”;农机购置补贴向智能插秧机、大型收割机倾斜,推动荆州、黄冈等地区实现农业机械化全覆盖;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程,守护江汉平原的优质耕地,筑牢“湖北粮仓”根基。此外,湖北还开通“九头鸟”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优化农业保险理赔流程,从生产到销售全链条为农户保驾护航,让丰收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荆楚劳动者。
如今,湖北的丰收早已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科技成为农业生产的“硬支撑”。在潜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北斗导航农机穿梭田间,从水稻播种、施肥到收割全程自动化,千亩稻田一天就能完成收割;在武汉江夏数字农业示范园,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大棚温湿度,农户通过手机APP一键调控灌溉、通风,让草莓、番茄实现“智慧生长”;在襄阳农产品加工园,智能分拣设备精准筛选优质小麦,大大提升了面粉加工的效率与品质。这些科技成果不仅破解了湖北农业“靠天吃饭”的难题,更让丰收有了更高“含金量”,让丰收节成为展示湖北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生动窗口。
丰收不仅要“颗粒归仓”,更要“卖得好、能增收”,消费正是连接湖北农产品与市场的关键纽带。2025年丰收节期间,湖北省同步启动“荆楚农产·丰收消费季”活动,线上线下联动打通产销链路:在“湖北农产品”电商平台开设丰收节专区,通过直播带货让潜江小龙虾、秭归脐橙、恩施玉露茶走进全国餐桌;在武汉、宜昌、襄阳等城市举办“农超对接”展销会,消费者与农户面对面交易,减少中间环节;推出“丰收研学游”线路,游客走进咸宁田园综合体体验采摘、参与打谷,走进恩施土家族村落感受农耕民俗,带动乡村旅游与农产品销售双增收。消费的助力,让湖北的“丰收”与农户的“增收”紧密相连,让农人在欢庆节日时,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湖北的丰收不只是物质丰收的庆典,更是本地农耕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的载体。各地依托民俗特色,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在荆州,农民们敲响编钟乐舞,以厚重的楚文化底蕴欢庆丰收,编钟悠扬间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在咸宁,“晒秋”场景铺满古村落院落,红辣椒、黄玉米与青砖黛瓦相映成趣,构成最美乡村画卷;在恩施,丰收节上的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展示,吸引年轻人驻足学习,让传统农耕民俗得以传承。这些充满湖北乡土气息的活动,不仅唤醒了人们的乡愁记忆,更让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为湖北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精神力量。
从2018年首个丰收节至今,八年时光里,这个节日早已成为推动湖北乡村振兴的“催化剂”、连接城乡的“连心桥”。相信在科技、政策、消费、文化的协同发力下,湖北丰收节将持续焕发生机,引领千万农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绘就湖北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时代新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岳川(湖北省应城市义和镇西二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