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2025北京文化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沙龙9月24日上午在故宫大高玄殿举行。9位海内外学者围绕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监测两大板块展开研讨对话,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科技动能,向世界传递文化遗产永续传承的中国方案。
“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记者拍摄
观众热烈鼓掌,大屏上的马儿们就会欢腾地嘶鸣打招呼——这是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的“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中的一个互动环节,展览依托全数字形态展厅,通过沉浸式投影、三维互动及知识图谱技术,呈现了故宫院藏500多件超高清马文化文物影像数据。
一件件“动起来”的文物形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观众们的互动体验性和真实感。“很新奇,很有创意,也能身临其境体验文化,有3D的(文物展示),可以让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文物的各个方面,更加了解这个文物。”“这种数字技术动态的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包括那些(文物的)典故、历史知识扑面而来。”观众们说。
“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记者拍摄
作为故宫博物院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成果,故宫大高玄殿经改造后,打通文物数据库与数字化展厅的联通链路,如今成为故宫博物院第二座全数字形态的展厅。目前,大高玄殿数字馆优先向全国大中小学开放,未来将逐步扩大访问范围。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方面,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黄墨樵介绍,故宫正在通过构建沉浸式数字体验平台,将监测数据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内容,实现从“专业守护”到“大众共享”的跨越。
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孪生项目,可以说是数字化遗产监测的3.0,是为了未来5年故宫博物院的遗产管理和监测打造的一个数字化底座,为观众了解故宫文化遗产监测提供了数字化通路,比如通过传感器来监测它的沉降、相关的一些模拟的数据(等等),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文化遗产背后的点点滴滴,了解故宫博物院是如何运用先进数字技术科学化和精细化守护文化遗产,这样就形成从保护到传承的良性闭环。
沙龙现场/记者拍摄
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阶段进入到预防性保护阶段,体现了一个国家文物保护水平高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张涛说,我国的文物保护已经进入了预防性保护阶段,强调使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方法、科学仪器、科学设备来支持预防性保护,治病的时候针对性就比较强,针对某一个节点、某一个构件的具体病害,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过去屋面大修的时候,对文物古建的扰动会比较大。现在每一个构件都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检测手段,可以告诉负责修缮文物保护人员这个构件应该如何修,是否可以更换,病害都是量化的。
北京目前已经做了60多处文化遗产的检测,比如雍和宫、先农坛、天坛、北海等文物建筑群定期会进行体检,将来他们也想把这个文物体检项目作为一个常态化机制,对更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定期体检。
沙龙现场/记者拍摄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妙乐分享了“实景三维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她指出,这一技术正在解决文化遗产建模“立体化不足、真实化欠缺、实体化有限”的痛点,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为全球遗产保护提供“时空认知+智能计算”的中国方案。
她指出,现在的数字化就是满足了留存和展示,缺乏深度的语义化信息,要想讲清楚文化遗产的故事,得把这个过程当中发生的所有的事情能够留存、表达,需要一个多维动态模型,这个实景三维的数字产品可以有效支撑这样的需求,不但可以看到这个文化遗产,还能看到从它的诞生到它身上所有发生的故事,再到它未来怎么样,达到“可量化、可预见、可管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