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佳欢
长江,这条横贯中华腹地的巨龙,不仅滋养着万里江山,更孕育了千年文明。其滔滔江水,既是地理的血脉,也是文化的动脉;长江流域音乐,既是历史的回音,也是时代的旋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深入解读长江音乐文化,就是解读一部用音符书写的文明史诗。
江河所育,文化根脉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依托江河滋养与荆楚文化沃土,长江音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出土的陶铃等原始乐器,见证着楚地先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乐舞场景。战国时期屈原《楚辞》中鲜明的楚声楚韵,将楚文化高度凝练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史上的璀璨瑰宝。而最集中展现荆楚音乐文化辉煌的,莫过于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它以“一钟双音”的精密铸造和完整的十二音律体系,彰显了战国时期长江流域文明所抵达的科技高度与艺术高峰。沉睡两千四百年的青铜重器,至今仍以清越悠扬之声,向世界诉说着长江文明的博大与深远。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得九省通衢之利,汇四方人文之萃,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美学追求。学者蒲亨强指出,南方奇秀的自然风貌、崇神尚巫的民俗传统与道家哲学共同塑造了长江音乐清幽神秘、柔中带刚的审美基调。武当山道教音乐虚静恬淡,诠释着“大音希声”的至高境界。汉剧、楚剧兼容激越与婉转,刚柔并济,韵味悠长,成为中国戏曲重要的存在。劳动号子、田歌小调、采茶谣与花鼓戏,则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命节拍与情感脉动,代代传唱,历久弥新。抗战时期,《新编九一八小调》《游击队歌》等作品更以音乐为武器,书写了长江儿女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长江音乐既有江南小调的婉转灵动,亦有楚音瑰丽的浪漫想象,更有革命精神的铿锵坚韧。不同类型的音乐在江河的滋养下最终熔铸成兼容并蓄、多元一体的艺术体系,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在长江沃土上的生动注脚。
音乐为笔,书写史诗
曲水流觞,千古知音。长江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流淌的历史。
在当代,长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焕发新的生机。2025年湖北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文化创新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文化影响力的行动方案》,立足湖北文化资源优势,以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为领航,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为长江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此同时,各类文化节庆与展演活动也为长江音乐的传播搭建了重要平台。例如,依托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举办的长江钢琴音乐节,已成为融生态保护、文化旅游与国际交流于一体的标志性盛会。
在舞台艺术创作方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民族音乐剧《清江清 长江长》融汇青林寺谜语、宜都梆鼓、楠管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元素,以浓郁的地域风情、优美的民族旋律、动人的情节与震撼的视听效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2019年第七届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以土家族打击乐为核心,演绎出一场山水与人文交织的文化交响,令人流连忘返。2025年9月举办的“聆听长江·第二届长江音乐周”将继续以“长江主题、时代精神、民族特色、中国气派”为宗旨,通过音乐艺术生动展现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生态成就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向世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古调新声,当代转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在守正创新中继往开来。
在当代,长江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重在“活”在当下、“融”入生活。秉持“搭好长江交流台、打好长江文化牌”的宗旨,各方正积极整合优质音乐资源,着力打造“长江之声”系列文化品牌。通过音乐剧、实景演出、数字展览等多种形式,实现“古韵新声,雅俗共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一代正以全新方式接过传承与创新的接力棒——他们用数字技术复原古谱,以现代编曲重塑传统,借新媒体传播经典,真正让长江音乐“老树发新枝,古调谱新声”。2021年,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与武汉万达汉秀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将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与汉秀剧场的高科技舞台深度融合,运用水景、灯光和环境特效,为这部传承六十余年的民族歌剧注入震撼的现代科技演绎,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2024年“武汉音乐地图”原创歌曲征评活动吸引大量新文艺群体参与,以新媒体手段写武汉、唱武汉,生动体现了长江文化对城市生活的滋养,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长江音乐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名片,更是世界的文化资源。只有推动长江音乐文化“走出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IP,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2023年,由美国瓦尔普莱索大学孔子学院、美国大湖地区孔子学院音乐文化节以及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首届金编钟国际作曲比赛,引起了广泛关注。比赛中采用的大晟新钟,由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设计与监制铸造,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编钟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借助现代音乐创作让世界聆听到古老而生动的中国故事。此外,已成功举办多届的长江文艺论坛和长江文化艺术季,为长江流域各区域文化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全球学者、艺术家与社会各界广泛互动,共同推进长江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与共享文化映像的传承与弘扬,为人类文明百花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中国色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有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自觉,“江河回响不绝于耳”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长江音乐文化的时代价值,才能让古老音律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