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者戴上脑电帽,通过运动想象触发经颅磁刺激治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摄)
衷华脑机的高通量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其“微针”与头发丝粗细相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刘洁 龙华
武汉地铁2号线,是中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下轨道交通线路,将汉口与光谷紧密相连。如今,这条城市大动脉不仅人流滚滚,还正悄悄升级为一条“脑机隧道”——
每一节车厢,都在把实验室的火花、手术室的脉动、生产线的电流,悄悄输向下一站。
从“中山公园”到“佛祖岭”,地铁托举起一条完整的脑机接口产业链:
有创、无创、半创,三种技术路线同轨并行;
电极、芯片、算法、临床,四站“零换乘”;
患者、医生、工程师、投资人,交换命运与未来。
今天,我们沿着这条2号线,讲述“思想走多远,产业就走多远”的湖北故事。
武汉地铁2号线串起“脑机链”
清晨,地铁2号线“金融港北”站迎来早高峰。出站后,骑行十分钟即可抵达光谷黄龙山南路的一处科技园区,这里汇聚着众多新兴产业力量,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
走进衷华脑机的研发空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充满活力的跨学科团队:半导体、材料科学、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生物医学、机械设计、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专注探索“人脑—机器—外部世界”的未来连接方式。
高通量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柔性硬膜外脑机接口系统、多通道双向脑深部测量调控系统、极微创脑深部精准定位治疗系统、双向无线脑电帽……这些自主研发成果覆盖运动功能重建、神经疾病治疗等多个方向,构成了完整的技术矩阵。
衷华脑机市场负责人郑瀚介绍,公司已打通从生物电极、底层芯片、解码算法、系统平台到实验临床的全链条,率先实现了脑机接口系统的全国产化替代。
从“金融港北”站继续往前坐3站,是武汉地铁2号线终点站“佛祖岭”。出地铁往南走1.2公里,便抵达湖北另一家脑机接口龙头企业——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
与衷华脑机“有创”(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相比,武汉依瑞德走的是“无创”(非侵入式)技术路线。2009年,该公司推出了首款自研CCY型经颅磁刺激仪,是中国首个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证的经颅磁刺激仪。后又推出成对脉冲磁刺激仪、深部磁刺激仪等产品,其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武汉依瑞德自主研发生产的经颅磁刺激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医疗器械三类产品注册证,用于抑郁症的治疗。这也是国内首张精神领域经颅磁刺激仪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从光谷乘地铁2号线到汉口“中山公园”站下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则为脑机接口产品应用搭建了世界级舞台。
2024年,协和医院完成全国首例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通量脑机接口临床手术;今年,湖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同济医院开设华中首个脑机接口专病门诊、协和医院开启脑机接口医工融合病房……
与地铁2号线相联的11号线上,还分布着武汉格林泰克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沃亿生物有限公司等脑机接口上游企业,共同构建起“电极器件—设备研发—临床应用”湖北脑机接口完整产业链。
“医工融合”改写脑疾病“不可能”
你以为脑机接口还停留在科幻场景吗?其实,湖北案例已多次在全国刷屏。
2024年11月15日,在武汉协和医院,医生将衷华脑机的脑机接口芯片,成功植入一名脑肿瘤患者体内并完成测试,精准捕捉了患者神经元活动产生的各类电生理信号,完成了湖北首例脑机接口临床手术。
今年5月,武汉协和医院脑机接口医工融合病房启动实体建设。6月16日,该院脑机接口门诊和病房同步开启,可为脊髓损伤、瘫痪、帕金森病、癫痫、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评估—干预—康复—随访”全周期的精准诊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