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在汉口江滩至长江水域段华彩亮相。在开幕式上有这样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歌曲联唱节目:来自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加拿大的五大洲艺术家联袂唱响世界文明交流的“大河交响曲”。当埃及歌手吟唱起尼罗河的古老赞歌,当俄罗斯艺术家奏响伏尔加河的深沉旋律,当印尼的传统乐音与加拿大的民歌在长江之畔交汇,开幕式上由五国歌手共同演绎的“大河交响”,不仅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视听盛宴,更搭建起全球大河文明跨时空对话的鲜活桥梁。这场曲目丰富的演出,恰似一次文明的对话,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更是中国文化自信与开放胸怀的生动诠释。
“大河交响”的精彩,在于其深层的文化沟通与情感共鸣。以“水”为媒,我们在大河文明中找到人类情感的共通点,每一条大河都是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的典范,是各自国家民族情感、文化认同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埃及民歌《尼罗河畔的歌声》吟唱着尼罗河两岸的古老文明,印度尼西亚《美丽的梭罗河》流淌着热带雨林的生机与活力,俄罗斯《海港之夜》展现了伏尔加河流域的深沉与壮阔,加拿大《红河谷》则传递着北美大陆的深情与悠远。这些各具特色的河流名曲,不仅是对“生命之源”的集体礼赞,更是对多元文明的生动展示。演出以《同舟》开启,以《美美与共》收尾,其曲目安排就蕴含着从文化共鸣到命运与共的升华,完美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众在聆听“大河交响曲”时感受到的不是文化差异,而是对生命源头的共同敬畏。音乐在此刻超越了语言与地域的隔阂,成为连接民心的强大桥梁,有效地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情感共鸣,为更深层次的文明对话与互鉴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大河交响”的旋律回应了全球性挑战的迫切需求。历史上,各大文明都曾面临治水、生态、发展等共同挑战;今天,全球变暖、水资源分配、生态保护等依然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紧迫课题。通过文明对话,我们可以汲取彼此的智慧,共同寻求可持续发展之道。中国近些年来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探索出的方案与理念,为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在长江、黄河等大河的治理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整体性治理思路,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将系统性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突破了传统单一工程或排放控制的治理范式。这一方案既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底色;这一方案回应了超越地域的普遍性诉求,即如何在发展中守护文明之源、如何以共同体思维实现江河的永续安宁。中国的治水智慧,从而不仅关乎一江一河,也为全球大河治理贡献一种可资借鉴的系统性方案。
从“大河交响”的背后,我们更能看到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开放姿态。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省份,通过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将世界大河名曲请到长江之畔,主动为世界大河文明对话搭建平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姿态。这场“大河交响”不仅展示了湖北作为长江文明重要节点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了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坚定决心。同时,此次开幕式并未将这场艺术季变成单一的文化展示,而是以开放的胸怀接纳、欣赏世界文明。在开幕式中,我们既能看到编钟的古朴雅音,也能欣赏到西方交响乐的雄浑壮丽;既能感受中国民歌的悠扬婉转,也能体验世界各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既让楚文化、长江文明的独特魅力通过演出背景与氛围传递,也通过曲目的共演、不同国籍歌手的合作,以艺术共情、文化共融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全球文明互鉴提供了“中国方案”。
“大河交响”的旋律终会散去,但文明对话的回响将源远流长。人类文明虽根植于不同的大河之畔,却共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期盼。在全球化面临挑战的今天,这种基于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文明交流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珍贵。长江文化艺术季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湖北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为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有益实践。期待长江之水汇集的文明对话,能如尼罗河般孕育新生,如伏尔加河般坚韧深沉,最终奔向人类共同发展的海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商务局)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