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培养出3位院士,荣列全国“最美教师” 追“光”路上,他仍在温暖发光

姜德生(左)指导学生做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谢小琴

躬身大地,以光纤传感测量世界;仰望星空,用科技创新服务祖国;深耕杏坛,潜心培育时代新人……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公布了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76岁的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荣列其中。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先生”,姜德生是我国光纤传感新技术的领军者。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教书育人一线,带领学生下煤矿、进隧道,言传身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培养出多位高层次人才。其中,3人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余人入选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

半个世纪“追光”不止

1978年,一场12级台风登陆广州,很多电器设备受到电磁干扰而瘫痪。姜德生敏锐觉察到,利用光纤抗电磁干扰优势,不仅能检测高层建筑安全,还可能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1979年,在一座石棉瓦盖的简陋实验室里,姜德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器——光纤风压计,并于1981年在广州白云宾馆测试成功。此后数年,他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装备了我国两万公里隧道、90%的油库火灾安全监测领域。

坐冷板凳、啃硬骨头,姜德生打破固有观念,在一根光纤上做出几十万个传感器。新一代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核心技术攻关,为石油化工、智慧交通、土木工程等领域监测,提供了世界领先的解决方案,成为众多行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实现我国光纤传感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半个世纪“追光”不止,姜德生始终心怀国之大者。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姜德生院士团队联合中交二航局将光栅阵列传感光纤植入深中大桥主缆内部,在世界上首次获取了3000米主缆全域范围内部的温湿度场分布及其变化,为缆索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培养多位院士和高层次人才

光纤传感技术是一项不断迭代、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姜德生率先开设了硕博士课程《光纤传感技术》《光电子电路》。没有现成的最新教材,他就把最前沿的技术理念、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第一手科研成果编成讲义。他亲自带着学生深入隧道、桥梁、港口、水电等系列世界级工程一线,开展实践教学,以最前沿的工程现场为课堂,为学生树起了严谨求实的治学标尺。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学科第一位国家杰青杨明红教授说:“我刚回国时,面对项目、团队和平台等方面的困难一筹莫展,在姜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才走上正轨,取得现在的成绩。”

“长期以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为我的科研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傅正义说,“材料学科的前辈们尤其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所以我20多岁就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项目,30多岁就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这些重要的发展节点,是我能够快速成长的关键。”

姜德生为武汉理工大学培养了多位高层次人才。其中,张联盟和傅正义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毕业生彭寿成为中国建材玻璃行业目前唯一一位院士,十几位学科发展带头人入选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

被5块钱改变命运的发光者

作为院士,多年来,姜德生始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年过70岁仍亲自编写前沿讲义。“亦师亦友”“大师风范”“一个纯粹的老师”是学生们对姜德生的评价。

童杏林教授是姜德生培养的博士后,他曾一度感到非常迷茫,姜德生发现后找他深入谈心,给予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安排他负责可调滤波器产品的研发工作,亲自全程全面指导。经过近两年攻关,该微型光电产品性能超越了国外产品,打破国外企业对该类产品的垄断。此后,童杏林在国家载人航天、大飞机发动机和600公里/小时的高速磁悬浮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传感监测等方面做出了更多成绩。

采访中,姜德生深情回忆,自己初中毕业于武汉六中,学习不错但没有钱交学费。班主任张老师知道后,悄悄给他交了5块钱,才把毕业证领回来。“这件事让我铭记一生,一直都心怀感恩,所以现在我的学生有困难,我也会义不容辞地帮他们。”他感慨。

多年来,他把学校的奖励资金用于科研平台建设,当初的石棉瓦实验室,逐步扩建成上万平方米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每年培养出硕博士研究生50余人。

“带好学生是老师最重要的事。”这句朴素的誓言,姜德生用了50年来践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培养出3位院士,荣列全国“最美教师” 追“光”路上,他仍在温暖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