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舒均
通讯员 王乐
【编者按】
支点建设,关键在人;荆楚答卷,实干作答。在湖北锚定“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目标中,一批批担当者以行动践行使命,用奋斗诠释担当。他们中,有在科技创新前沿突破的科研人员,为产业倍增注入新动能;有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农人”,让粮袋子更稳、菜篮子更丰;有扎根生态环保一线的工作者,守护美丽湖北的绿水青山……他们勇立潮头,用各自的方式为荆楚大地注入新活力。
即日起,极目新闻联合湖北省委宣传部,推出系列报道《支点建设担当者》,将镜头对准这些支点建设的“主力军”,通过他们的奋斗历程,讲述湖北以实干托举支点建设的生动故事,探寻荆楚大地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磅礴力量。
粒粒饱满的再生稻、麻辣鲜香的鳝鱼、酒香醇厚的再生稻白酒、爆纹特殊的天白花菇⋯⋯8月31日,在2025年湖北省暨武汉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现场,湖北科技小院展区吸引的市民络绎不绝。
“我从2013年就开始尝试科技小院模式,2017年开始专注提升仙桃稻米品质和产量,大力推广生态低碳高效种养模式。经过多年不懈探索与实践,小院主导的‘稻再鸭菇’生态低碳高效综合种养模式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负责人、仙桃市河堤岸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农艺师王卫斌介绍,“稻再鸭菇”生态低碳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块田地一年收获中稻、再生稻、鸭子、鸭蛋、大球盖菇5种农副产品,每亩年均收入可达1万元。如今,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产业规模已达12万亩,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家,合作社12家,年产值超1亿元,助力3个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今年7月,王卫斌获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军营沃土孕育兴农志
据介绍,今年55岁的王卫斌,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1986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入伍成为云南武警总队的一名士兵。在部队期间,一次开荒种树的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和战友们用了半年时间,双手磨出血泡,硬是在荒山上开垦出100多亩地种上了苹果树。在此期间,部队特别邀请了大学教授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让他深刻认识到农活也包含着大学问,科技兴农的种子从此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1989年退役后,怀着知识改变农业的坚定信念,王卫斌踏上了艰苦的求学之路。凭借着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出来的钢铁意志和惊人毅力,他从成人专科起步,连续四年参加高考,终于在1995年考入郑州工学院攻读全日制本科,之后又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41岁那年,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被华中农业大学聘为农药学讲师。
接着,努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参编了《油菜根肿病的诊断与防治》《水稻绿色防控要点》等专业书籍,相关的研究课题还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稻再鸭菇书写绿色传奇
2012年,一次偶然的走访调研改变了王卫斌的人生轨迹。他回仙桃老家,在该市郭河镇中岭村,看到传统种植模式下农民的艰辛和微薄收益,内心深受触动。为帮助农民摆脱困境,他毅然放弃大学科研助理岗位,回到家乡扎根乡村,决心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这里的面貌。
当时,王卫斌白天黑夜地钻研农业科技资料,虚心向专家请教。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大球盖菇上。他敏锐地发现,这种菇可以利用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生长,既环保高效,经济价值又高。然而,推广之路充满挑战。村民们对这种新事物充满疑虑,当地完全没有种植技术,资金短缺,市场前景也不明朗。王卫斌没有气馁,他自己掏钱购买菌种,搭建示范大棚。炎炎烈日下,他手把手地教村民们翻土、播种、精心管理。夜深人静时,他还在灯下研究,不断优化种植方案。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和坚持,终于在2018年春节前夕,第一批大球盖菇成功长出来了。这些菇以鲜美的品质很快赢得了市场的喜爱,让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依靠科技增收的甜头。
这次成功给了王卫斌巨大的信心。他创造性地思考,能否将水稻种植与大球盖菇、鸭子养殖巧妙地结合起来呢。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和改进,他成功研创出稻再鸭菇生态低碳高效综合种养模式。这个模式创造了一地五收的奇迹,在一亩田里,一年可以收获中稻、再生稻、鸭子、鸭蛋和大球盖菇五种农产品,平均每亩年收入突破了1万元。在这个模式里,鸭子成了田间的天然管理员,它们负责除草、吃虫,它们的粪便自然还田成为肥料,使得种植水稻全程不需要打农药、施化肥,不仅节省了成本,更显著提升了稻米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大球盖菇高效地消化了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秸秆,变废为宝,为农民增加了额外的收入。这项融合了生态循环和经济效益的创新成果,在2022年被评为湖北省农业科技服务产业链十大引领技术的首位,在全省甚至全国多个地方得到推广。
科技小院架起惠民金桥
王卫斌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科技成果分享给更多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共同致富。早在2006年,他就开始探索科技小院这种模式。
如今,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前沿阵地,占地面积1000亩,拥有23个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域辐射15个镇。记者了解到,该小院常年保持稳定的科研团队2个,横向专家30余名,每年接收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2名;研发“稻再鸭菇”四位一体生态种养模式,获农业农村部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计划”,培训本土技术员1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户22户,带动农户2000户;每年开展科技下乡活动30场次,举办专题讲座50场,接待参观学习5000人次;带动再生稻产业规模从50亩发展到12万亩,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家,合作社12家,年产值超1亿元,助力3个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他创造的稻再鸭菇模式,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标杆;他打造的科技小院,是连接科技与农民、带动致富的金桥。”今年的7月1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公布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王卫斌当选十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