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阳新县王英镇高山村教学点,清晨7点,山雾尚未散去,钟家巧已推开斑驳的木门。
扫帚划过水泥地的声音,是孩子们一天里听到的第一支“晨曲”。
2002 年,她 26 岁,拎着一袋粉笔和一本借来的《教材全解》走上讲台;
2025 年,她 49 岁,两鬓添霜,仍站在黑板前,手执三角尺,画出的直线像山里人倔强的脊梁——
这一站,就是23年。
高山10年:1人,1教室,2个班
高山村教学点只有1间教室、1块黑板、15套缺角的课桌,却要把一年级和二年级“叠”在一起。
钟家巧把这种课堂叫作“叠音教室”:
她给一年级教拼音,二年级就低头做口算;她转身给二年级讲“小数的意义”,一年级就齐声背诵《咏鹅》。
下课10分钟,她蹲在门口改作业,红笔不歇;上课铃一响,她拍拍膝盖的灰,再换一摞教案。
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孩子们被困在村里。
她干脆把教室搬到自家火垄旁,四个一年级、三个二年级,围坐成半月形,柴火噼啪作响,她借着松明的火光,写出一行行板书。
10年后,教学点撤并,她下山时,只带走两件东西:一面被粉笔灰染白的国旗,一本贴满 48 张毕业照的相册。
相册扉页写着:“你们飞向山外,我回到山里。”
钟家巧(右)与孩子在一起。 通讯员 贺雯 供图
走下高山:她把“班主任”三字写进夜色
2019年,钟家巧来到王英镇中学,她主动请缨当班主任,依然是代课教师,但教的却是全年级最“闹”的班。
晚上8点,她揣着手电查寝:
“浩,又把袜子塞枕头底下?拿出来洗,我等你。”
“思琪,想家是不是?我带了红薯干,咱分一分。”
孩子们说,钟老师的电筒光像月光,照得心里亮堂堂的。
她发明了“课间 180 秒谈话”:每天中午 12:30到12:33,抓三个学生,一人一分钟,聊错题、聊心事、聊梦想。
一年下来,她聊完了 1080 人次,记下 3 本“悄悄话”手册。
中考放榜,这个班从入学时的全镇第 7 升到第 2,学生家长把鞭炮摆在校门口,她却在宿舍给最后一包行李扎绳子——
这个孩子父母离异,她亲自送到市里的高中。临走时,她塞给女孩 500 元钱:“别怕,老师在。”
钟家巧在辅导学生。 通讯员 贺雯 供图
45岁:她和儿子做起了同学
45 岁那年,新课表落地——信息融合课、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因为支教点与镇上教育理念脱节,面对这些新课目,钟家巧的脑袋有些发蒙。
一连串的新概念新教育理念砸下来,她夜里睡不着,就把儿子在大学里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搬回家,一章一章“啃”。
儿子笑她:“妈,你才是我学妹!”
于是,她真的在网上注册了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拿儿子的学号蹭课,结业证书上写着:学生——钟家巧。
活到老,学到老。2018年,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学习提高,钟家巧终于考上了公办教师。
2021 年,她牵头申报阳新县教育科学院“十四五”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
三年里,她发出去 628 份问卷,走访 73 户家庭,写下 12 万字田野笔记。
结题那天,她把 PPT 最后一页定格在一张山区公路的照片:
“厌学是一条山路,坑洼看得见;兴趣是另一头的人家,灯火亮着。老师的任务,就是带学生走过去。”
课题获评县级优秀,她却在总结会上说:“最大的成果,是我学会了用数据说话,不再光凭嗓子吼。”
娃娃的守护神:她把“志愿服”穿成常服
钟家巧的丈夫骆仁忠是一名老党员,每逢高山村有红白喜事、防汛防火,他随叫随到。
丈夫每次出去,她就穿着志愿服跟着去,夹带“私货”,在人多的场合,她把“安全课”搬到田埂、河堤和稻场,力求让更多村民注重守护儿童生命安全。
暑假防溺水,她编了首“三句半”——
“天气热,别撒欢;河塘深浅看不全;伙伴遇险莫慌乱——喊大人!”
孩子们在抖音上转发这个土里土气的作品,点赞量居然有2 万多个。
疫情期间,她守在村口卡点,白天测体温,晚上把统计表带回学校,顺便给留守学生开“线上家长会”。
有村民打趣:“钟老师,你拿的是粉笔,怎么干起警察的活儿?”
她笑:“粉笔只能守住黑板,守住村口,才能守住孩子们的健康。”
钟家巧(右)在家访中。 通讯员 贺雯 供图
树师德:她把“五美”写进柴米油盐
她给自己立了“三不”:不进赌场、不说脏话、不欠承诺。
家里两个孩子都有出息,老大研究生毕业,老二军校在读。
她家堂屋最显眼的位置,挂着王英镇政府颁发的“五美家庭”“党员示范户”“师德标兵”三块牌子。
钟家巧说:“荣誉的木牌子会烂,但是人的精神会永久流传。人的一生,内在精神和骨气才是生命之本。”
有一年,她丈夫急性阑尾炎住院,她白天上课,夜里陪床,仍没耽误初三二模考试分析;出院那天,她把课堂搬到病房,让丈夫给孩子讲“红军过草地”——
那节特殊的班会,被一家媒体整版报道。
有人问她:“钟老师,你累不累?”
她答:“把日子过成教育,把教育过成日子,就不累了。”
尾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今年9月10日,第 41 个教师节,钟家巧收到了一份礼物:第一届学生从深圳寄来一把三角尺,木质,刻着一句话——
“您用尺子画出直角,也画出我们人生的坐标。”
她把尺子贴在胸口,笑着笑着,就哭了。
23年来,她教过 1867 名学生,带出 126 名大学生,3 名现役军官,2 名乡村教师。
郑浪和邹彬彬就是这2名乡村教师。
他们都回到了王英镇车前村完全小学,接过钟家巧的教鞭成为代课教师,上演“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现实版,一如阳新县基层众多代课教师一样,接力为老区阳新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钟家巧如今也调进车前小学执教,师生三人,时隔多年又聚在一个学校,成为一桩美谈。
学生郑浪(左)与邹彬彬(右)如今也接过教鞭,师生在同一所学校执教。 通讯员 贺雯 供图
有人常问:“钟老师,你还要教多久?”
她望向窗外,新修的柏油路盘山而上,校车正把孩子们送回各个村落。
她说:“教到教不动那天,教到山里不再有老师缺口,教到学生不再需要我——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喊我‘老师’,我就一直在。”
王英镇的山风继续吹,吹动粉笔末,吹动国旗角,吹动一个 49 岁女教师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
那风里,有她的誓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无愧于心。”
誓言很轻,却足以感人肺腑,回荡一生。
策划:王英镇党委
执行:贺雯
记者: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