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勉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这一批示,极大地鼓励了默默耕耘在艰苦地区的特岗教师群体,坚定了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信念,同时也向全社会传递出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基层教育的鲜明导向。
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不仅以国之重器三峡大坝的雄姿展现中国力量,更以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提升着城市发展的温度。湖北既有连绵起伏的武陵山系,也有蜿蜒奔腾的长江航道,既有现代化都市的繁华,也有偏远山村的静谧,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给教育资源配置带来了特殊挑战。自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以来,我国为中西部农村学校补充了约110万名乡村教师,其中湖北补充了4万多名,涵盖数学、物理、英语等多个学科,有效缓解了基层师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困境。
当知识的光芒照亮荆楚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当教育的温暖浸润每一颗心灵,“诗与远方”也照进了山区孩子的现实生活。近年来,湖北持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特岗教师,奔赴长阳、五峰等偏远山区的教育一线,以青春之力托举山村孩子的梦想。秭归县芦池湾小学的全国优秀特岗教师杜凤琴,硕士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母校从事乡村教育,创立“爱心超市”关爱留守儿童,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带入乡村课堂,让山里的孩子能够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曾获2023年全国优秀特岗教师称号的覃瑶老师,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任教期间克服了山高路远、条件艰苦的困难,通过电话联系学生家长、创造与学生情感互动机会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他们既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人生价值,也让不少山区学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些变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公平在湖北的生动实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增设特设岗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是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有力举措。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农村地区在收入水平、生活质量、职业前景等方面相较城市普遍存在差距,导致一些教师仅将特设岗位视为积累职业经验的“跳板”,服务期满即选择离开,若特岗教师缺乏长期扎根意愿,不仅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岗位人员流动性过大也给学校管理、学生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多方协同、持续发力。
就政府层面而言,要不断完善特岗政策,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在“招得来”方面,创新招聘方式,精准匹配基层需求;在“留得住”方面,切实提高待遇保障,落实编制、职称评定、津贴补贴等优惠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在“教得好”方面,加强系统培训,建立研修学习等机制,助力其专业成长。就社会层面而言,持续营造关心支持特岗教师的良好氛围,挖掘宣传优秀特岗教师先进事迹,激发更多优秀青年投身特岗事业,形成尊师重教的强大合力。就教师自身而言,应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乡村教育,努力成为照亮孩子们前行道路的“燃灯者”,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峡江潮涌,教育启新。我们坚信,奔赴在这片热土上的特岗教师们,必将以自己的青春与智慧,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北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袁芳(宜昌市夷陵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