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荆澳之约”把融合“办进心里”

长江之畔风起帆扬,濠江之滨情牵荆楚。9月5日,“湖北·武汉澳门周”在武汉关广场正式启幕。作为澳门第六届特区政府就职以来的首站“澳门周”,亦是首次登陆中部城市的重要交流活动,这场跨越千里的相聚,不仅是一场文旅经贸的盛会,更是荆澳深化融合、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

百姓手里的“小实惠”,是融合最真切的模样。对武汉人来说,“家门口逛澳门”不是噱头,在路展上挑一盒澳门杏仁饼当伴手礼,抢一张直飞澳门的优惠机票,去万达瑞华酒店的澳门美食自助尝鲜,甚至和澳门商家聊聊“怎么把葡式料理做进社区餐馆”。这些细碎的体验,把“去澳门”从遥远的计划,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而对远道而来的澳门中小企业主而言,路展摊位就是最接地气的“市场入口”,听武汉阿姨念叨“这肉脯比我上次去澳门买的还新鲜”,和湖北农产品经销商当场敲定供货细节,把“澳门制造”的标签贴进内地百姓的购物车。没有复杂的流程,只有供需两端的真诚对接,这样的互动,比任何签约仪式都更有生命力。

人与人之间的“小联结”,藏着融合最温暖的密码。2024年,56.7万湖北人走进澳门,8.25万澳门同胞来鄂游玩,数字增长的背后,是直航航班上相邻而坐的闲聊,是高铁上交换零食的默契,是景区里互相拍照的热情。在武汉的高校里,600多名澳门学子学着楚文化、吃着热干面,毕业后有人留在光谷创业,有人把湖北的莲藕、小龙虾引回澳门市场,“澳门市民每吃两枚蛋,就有一枚来自湖北”的佳话,正是这些普通人用脚步和汗水织就的。在“澳门周”现场,或许有曾去澳门旅游的武汉大叔,对着大三巴模型给孙子讲“那年在澳门的故事”;或许有在汉读书的澳门姑娘,带着同学打卡家乡美食展。这种发自内心的分享,比任何宣传都更能拉近距离。

日子里的“长合作”,让融合有了更扎实的后劲。鄂澳的牵手,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约定。澳门的葡语系国家产品馆落户武汉,让市民在家门口买到正宗的葡萄牙红酒、巴西咖啡。长江澳金中心搭起平台,帮湖北的优质农产品打通外销渠道。今年11月,澳门即将承办全运会5个项目,到时候武汉球迷或许会坐高铁去现场加油,澳门观众也会为湖北运动员呐喊。“澳门周”更像一个“连接器”,把这些散落的合作线索串了起来,让武汉的社区超市摆上澳门的特色零食,让澳门的旅行社推出“湖北文化深度游”,让两地的年轻人组队搞文创、做电商。这种从生活需求里长出来的合作,比刻意的“结对子”更有韧性。

从濠江畔到长江边,这场“澳门周”没有喊宏大的口号,却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次次真诚的互动,让两地人的心贴得更近。原来区域融合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武汉热干面与澳门蛋挞的“同台亮相”,是普通摊主与市民的“一句闲聊”,是青年学子与创业者的“一次携手”。当这些细碎的温暖汇聚起来,就成了最生动的“民心相通”,也让“一国两制”的实践,充满了烟火气与生命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姚婉婷(“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荆澳之约”把融合“办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