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中西协同“护心”!襄阳这家医院以“速度”与“温度”筑牢“心”防线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陈洋波 通讯员 赵妍玉珠)“血压稳住了!心率恢复正常!”8月7日,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室里,监护仪发出的平稳警报声,让医护团队紧绷的神经终于舒缓。

半小时前,52岁的急性心梗患者王先生被送到医院时,已出现意识模糊、四肢湿冷的休克症状,冠状动脉左主干堵塞达70%。

科室开展治疗。 通讯员 供图

记者了解到,从急诊评估、启动绿色通道到完成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开通血管,整个过程仅用28分钟。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该院心病科主任张毅坦言,这是该院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的又一次实战检验。

疾病年轻化:不容忽视的“心”危机

小吴,27岁,身高175厘米,体重达到220斤。

“近一周总感觉阵发性心慌、胸痛,直到疼得直冒冷汗才来就诊。”来医院急诊后,急查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小吴说,万万没想到,其被诊断为心血管疾病。

张毅介绍,经造影证实:小吴患上的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MINOCA),这类疾病因血管狭窄程度未达传统干预标准,易被忽视,却可能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猝死。

在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病科的病房里,像小吴这样肥胖的年轻患者正逐渐增多。

医生查房询问患者病情。 通讯员 供图

数据显示,2023年科室接诊的45岁以下患者占比不足10%,而2024年这一比例已攀升至18%。

“30多岁的李先生,连续熬夜加班后出现胸口压迫感,以为是胃病硬扛了两天,来院时已发展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再晚一点就可能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张毅介绍,吸烟、酗酒、高油高盐饮食、长期熬夜、缺乏运动,成为年轻患者的“共性标签”。

更值得关注的是,襄阳地区独特的饮食习惯,让心血管疾病风险雪上加霜。

“居民爱吃牛肉面、豆腐面,汤底重油重盐,早餐配的黄酒度数不低;午餐晚餐顿顿离不开腊肉、腊鱼,这些高钠、高脂食物长期摄入,会直接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概率,进而诱发冠心病。”张毅解释,科室近半年接诊的患者中,有60%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且多数患者未规范服药控制。

技术突围: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以前遇到复杂心梗患者,我们只能建议转院,现在不仅能独立完成手术,还能帮周边医院解决难题。”谈及科室的发展,张毅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时间回溯到2023年10月,医院瞄准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民生需求,下定决心发展介入业务——从引进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到选派骨干医生赴权威医院进修,再到组建介入医护团队,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

“上个月有位82岁的老奶奶,同时患有糖尿病、肾衰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严重狭窄,手术难度极大。我们团队反复讨论方案,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技术,避免了植入支架的风险,术后老人恢复得很好,一周就顺利出院了。”介入医生回忆道。

开展治疗。 通讯员 供图

为了让急性胸痛患者更快得到救治,医院正紧锣密鼓推进胸痛中心建设。

“我们优化了急诊流程,患者到院后先救治、后付费,急诊医生首诊评估后,直接通过微信群同步信息给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提前到位准备;同时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宣教,告诉居民‘胸痛超过15分钟要立即拨打120’,从‘被动接诊’转向‘主动预防’。”张毅主任介绍,目前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开通的平均时间(D2B)已缩短至35分钟,优于国家胸痛中心标准。

中西医协同:既有“救命速度”,更有“康复温度”

“贴上这个药贴,胸口的闷痛感真的减轻了!”在心血管内科病房,65岁的冠心病患者赵大爷正体验穴位贴敷治疗。护士将用丹参、川芎等中药制成的药贴,精准贴在他的内关、膻中穴位上,通过皮肤渗透发挥活血通脉的功效。这是医院将中医特色融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缩影。

“心血管疾病在中医看来,多与寒凝、痰浊、血瘀有关,比如有的患者冬天容易胸痛加重,就是‘寒邪凝滞心脉’的表现。”张毅介绍,针对不同证型,科室推出了一系列中医适宜技术:对寒症患者开展火龙罐治疗,通过温热效应温阳通络;对痰瘀互结患者进行针灸,选取心俞、足三里等穴位调节气血;对术后恢复期患者采用中药塌渍,用当归、红花等中药煎剂热敷胸部,促进血液循环。

开展中西医治疗。 通讯员 供图

中西医协同的优势,在术后康复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

“很多患者术后会出现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西药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中医调理却能发挥作用。”张毅举例,有位患者术后总觉得心慌、睡不好,医生根据他的体质开具了“炙甘草汤”加减方,配合耳穴压豆,一周后症状就明显改善。数据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5%,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5天。

为了让中医技术更精准,科室还建立了“辨证施护”制度:每位患者入院后,中医医师都会参与查房,结合舌苔、脉象制定个性化方案;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会根据患者证型调整细节——比如对阳虚怕冷的患者,输液时会用温水捂热输液管;对阴虚口干的患者,会准备麦冬、枸杞泡水。“治病不仅要治好病,还要让患者舒服。”护士长说。

学科成长:从“分家”到“变强”的四年蝶变

2023年6月,医院从大内科中分出心脑血管科,开启专科发展之路;2025年3月,心血管内科单独建科,拥有固定床位36张、1个独立的介入室,7名医生、12名护士,每月出院患者超100人——短短四年,这个年轻的科室实现了跨越式成长。

“建科初期最难的是人才短缺,我们只有2名医生懂介入技术,只能轮流加班。”张毅回忆,2023年12月的一个晚上,科室连续接诊3例心梗患者,团队从晚上8点忙到凌晨4点,刚结束手术,又接到急诊电话,医生们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新的战斗。如今,科室已有4名医生掌握介入技术,形成了“老带新、传帮带”的人才梯队,还定期邀请武汉专家来院坐诊、手术,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不断开展新技术与新业务。 通讯员 供图

“接下来,我们计划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三维射频消融术,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同时加强与社区医院的合作,开展心血管疾病筛查,让更多人早发现、早治疗。”谈及未来,张毅充满信心。

在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支年轻的心血管内科团队,正以专业的技术、暖心的服务,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心”健康,让中西医协同的“护心”模式,成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希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中西协同“护心”!襄阳这家医院以“速度”与“温度”筑牢“心”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