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式~]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数智党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海上航行。(新华社记者 黎宇 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八一宣言》发表和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90周年。
80年前,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奋战,中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道,最终赢得了这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百年屈辱,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和继承抗战意志,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但时代发展的主题和人类社会的追求没有改变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这是我们党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并在正确认识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判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是对当今人类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也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解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的是国际力量的对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等。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加速演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拉大、政治极化与社会分裂加剧,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与主导权也逐渐下降。与之相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正在群体性崛起,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虽然遭遇逆流,但仍不可逆转。当下,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有所抬头,部分国家滥施制裁,试图通过“脱钩断链”来维护自身的经济与科技优势。然而,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生产要素的重构,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仍在持续加深。还应看到,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和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全球产业的深度变革,而且改变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轨迹,重塑了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变”的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和各国人民的追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8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并为各国的战后重建、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80年后,国际安全的形势复杂严峻,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地区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国际社会普遍希望通过和平对话来解决国家争端,通过持续发展来化解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合作与共赢的共同追求没有变。80年前,面对法西斯主义的暴行与威胁,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80年后,面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恐怖主义、传染病防控、难民危机等全球性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只有建立广泛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才能消除全球范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最终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
抗战历史是中国实现从弱到强的连续叙事
诠释了“弱则危”的残酷现实和“强则安”的发展道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全民抗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展现了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决心、勇气、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阐释和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国各族人民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抗战历史,有助于精准把握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铭记抗战历史,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让中国人民在最黑暗的时刻看到了希望,在最艰难的岁月凝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是中国在艰难险阻中砥砺前行的根本保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凝聚民族复兴合力、锚定正确发展方向,让中华民族在强国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铭记抗战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苦难历程,但也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探求民族复兴的起点。而抗战胜利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首次完全胜利,不仅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今天,我们回望抗战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的赤诚、致敬英雄的壮举,更是为了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在初心的追问中锚定前行的方向,从而以更坚定的信念、更主动的担当,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铭记抗战历史,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抗战历史是中国实现从“弱”到“强”的连续叙事,诠释了“弱则危”的残酷现实,也揭示了“强则安”的发展道理。纪念抗战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血与火的苦难中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将历史的教训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永不停歇。中国发展的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对他国经验的复刻,而是一个民族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觉醒、在探索与实践中突破、在传承与创新中成长的必然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探索出的强国道路,也是实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正确道路。
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
80年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主义,捍卫了各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80年后,我们仍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世界上的正义力量一起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正义。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体现的是“弱肉强食”的侵略逻辑,是对其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破坏。包括中国抗战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否定,体现了反抗外部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80年后的今天,当单边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以新的形式危害世界安宁,人类再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团结”还是走向“分裂”,是坚持“对话”还是滑向“对抗”,是追求“共赢”还是固守“零和”?为此,我们应继承抗战意志,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遵循各国人民对正义的共同期盼,坚决反对一切以武力来推行侵略扩张的霸权行径,始终以对话来解决争端、以协商来化解分歧。
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悲壮史诗,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胜利为80年前重塑世界和平、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80年后的今天,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无端挑衅,我们应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坚决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地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为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为此,我们应传播和平理念,让更多人了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危害,汇聚全世界维护和平与正义的力量;维护多边合作机制,加强在联合国框架下以及区域合作组织内的协同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突破“零和博弈”的思维局限
奏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也是中国以全民族力量反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因而,抗战的胜利为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奠定了基础。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一些西方国家仍固守冷战思维,试图通过军事威慑、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维系自身的霸权地位。对此,我们应继承抗战意志,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中国方略。所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重要讲话中,初步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详细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动因、愿景与实施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治理范式,为推动全球治理、重塑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挑战的中国方案。当今世界,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相互叠加、相互交织,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和平赤字不断加深,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世界面临重新陷入对抗乃至战争的风险;发展赤字持续扩大,南北差距、发展断层、技术鸿沟等问题更加突出;安全赤字日益凸显,恐怖主义、网络攻击、跨国犯罪、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上升;治理赤字更加严峻,全球治理体系滞后于时代,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运转失灵,亟待改革完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为总体框架,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国家“零和博弈”的思维局限,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方向指引。
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尽,但那段血火交织的历史记忆、那股穿越时空的伟大精神和那份镌刻于心的抗争意志却不会被人们遗忘。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强国复兴伟业的力量源泉,更是人类守护和平的永恒镜鉴。让我们铭记伟大的抗战历史,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让我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困境中挺立精神的脊梁;让我们继承不屈的抗战意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奋楫扬帆。唯有如此,才能告慰先烈,才能在强国复兴的征程上步履坚定,才能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中扬)